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最新文章
中国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2024-1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12月23日,《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重大成果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等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王昌林指出,2024年是十分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变,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时制定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工业、出口增长超预期,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取得积极进展,社会预期明显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更加坚实、进的动能不断增强。
  王昌林表示,中国经济具有超强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对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着力推进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消费导向型宏观经济治理机制,更大力度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扩内需、稳经济。要加大对人和民生的投资力度,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优化投资方向扩大有效需求、带动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要加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要加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动力。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马建堂表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成明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把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和大力度改革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主要体现在降低央行系列利率和加大再贷款规模上。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要在大力度增加地方专项债额度、支持“化债”基础上,适当提高赤字率,继续较大规模发行地方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要较大比例地用于提高养老金、低保水平,以及已开工尚未完工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刘世锦表示,近两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但也面临日益增加的总需求不足压力。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不足是一种结构性偏差。扩大消费需求,要以扩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权为突破口,加强社会保障和提升人力资本能力建设。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创新完善,创造更多较高收入就业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海舰发布报告。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介绍经济蓝皮书编辑出版情况。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海舰代表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发布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介绍了经济蓝皮书编辑出版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史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作主旨发言。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会议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年度重大科研成果。蓝皮书分析认为,2024年,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经济增长在季度之间呈现“前高中缓后升”态势,经济运行中呈现出诸多结构性亮点,能够实现年初预期目标。展望2025年,在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我国“政策强化、拖累弱化、改革深化”三重有利因素将促进经济稳中向好。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显效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企稳有助于带动消费和投资增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蓝皮书建议,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做到“三积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积极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积极的社会政策要更有温度、增强获得感。同时,经济工作应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动力,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显效,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

责任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