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事业新发展
2019-1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9日第1818期 作者:董晓波 吴培
分享到: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在理论和技术方面日益成熟。2016年3月,Alpha 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在轰动全球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当前,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成就尤为显著,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使得“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新趋势。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系统,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外来物种”。当前的教育系统从目标到内容、从制度到流程都带有较强的固定性,其中的要素相对单一。作为“外来物种”的人工智能发挥其优势,将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增加系统的构成要素,增强系统的缓冲性,提升系统的抗崩溃性。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上实现的智能,或者说是人们使用机器模拟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自然智能,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语言能力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工智能就是在机器上实现类人的教育,或者说是对机器实施教育。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通过机器模仿和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其主要运作方式是对大数据进行推理和运算,通过运算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将人类从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已引入智能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学习分析、虚拟现实、教育机器人等技术,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四种:智能测评系统、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育和教育机器人。

  1.智能测评系统。人工智能引入文字识别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后,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批改学生的作业。除此之外,能够根据作业的批改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智能评估,生成个性化反馈。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课后负担,使教师能够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课堂教学上,还能够帮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2.智能教学系统。区别于传统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智能教学系统依托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属教学服务,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定制专属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料。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后答疑。此外,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知识反馈等可察因素,实现情感感知、预测和调节,进而对学生的情感状态做出积极干预调节。同时,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反馈,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进度间的精准对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虚拟现实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描述、平面图解和自己的想象去消化所学知识,对于想象力较差、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存在很大的学习负担。虚拟现实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空间、形式和内容束缚,为学生创建仿真的教学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空间和场景的自由切换,能够增强可视化教学的视觉效果,允许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探索,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4.教育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重要应用,教育机器人发挥了巨大作用。融合多个领域技术的教育机器人,构建了全新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方式,和教师、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逐渐成为教学主体之一。教育机器人的加入,能够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课堂氛围注入新的活力。教育机器人回答学生的问题需要连接网络,搜寻信息的过程也是自我更新和学习的过程。通过与学生的频繁交流,教育机器人对学生的了解逐步加深,进而能够因材施教,通过定制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了解各学科知识,有建设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成为趋势。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等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应重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加快教育改革和创新,使教育跟上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通常是多专多能,学校应提供平台让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可以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辅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高校在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同时,应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将创新意识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2.将远程教育与智能测评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智能答疑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远程教育的本质是网络教育+个性化教学。智能远程教育能够消除因地理位置导致的学习资源上的差异,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搜索浏览海量网络教学资源。不同地区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拥有受更优质教育的机会。此外,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个性化反馈,为学生定制专属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过程和管理更加有针对性。

  3.重新定位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培养智慧教师。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也应随之作出改变。教师不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者,而应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准确评估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树立理想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提供个性化辅导。只有当教师的角色实现由教书者向智慧教师的转变,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教育”在教育创新与变革中的作用。

  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存在的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可能会泄露用户信息。人工智能对教育大数据及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支持的依赖较大,其本质是通过较多的松散数据与算法所构成的智能程序实现对人脑的模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大数据的采集涉及用户的地理位置、手机号码和身份等信息,在资源共享过程中易被泄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时刻面临网络攻击的威胁,教育大数据信息可能被篡改,错误或虚假信息肆意传播,影响用户体验效果。

  针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存在的风险,我们应创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并定期修补系统漏洞,加强对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的监管;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约束泄露或宣传虚假信息的行为,打击网络攻击行为。这样才能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教育事业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通过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改变以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自身也存在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从而促进人工智能和教育更好地协同发展。

  (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创新研究”(DS2019A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