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徽州文化研究取得新成就
2025-1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广禄
分享到:

  11月7—8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社科联、安徽大学主办,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承办,黄山学院、安徽省徽学学会协办的第三届徽学学术大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讲话并宣布大会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雪松出席并讲话。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三雄主持。

  梁言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梁言顺指出,安徽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文化流派,构筑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要做好挖掘阐释文章,推进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让安徽文化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要做好保护传承文章,实施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工程、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工程,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呵护好肌理、延续好文脉。要做好宣传推介文章,实施文化扬帆出海行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安徽文化的风采。

  李雪松指出,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举办第三届徽学学术大会恰逢其时、意义非凡,必将为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动能。

  李雪松强调,徽学是中国之徽学、亚洲之徽学、世界之徽学,新时代的徽学研究,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认识世界,更好地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学与考古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强化科技赋能,运用新科技手段推动科技考古、数字考古、数字史学、智能史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挖掘新的学术增长点,让徽学研究成为一门有灵魂、有思想、有启迪的经世之学,为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徽学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在会议主旨报告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显恩,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力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振忠,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程雁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作大会学术报告。

  “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读懂徽文化、徽学对理解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意义重大。”李国强表示,开创新时代徽学研究新局面,要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伟大旗帜,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徽学知识体系,在浩如烟海的徽州文书中去伪存真,在源远流长的徽州历史中追寻真理,以当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奋力书写新时代徽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叶显恩从徽州文书出发讨论了构建中国契约学问题。他表示,徽州文书契约在我国民间契约文书的宝库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要以对徽州文书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实证研究为基础,对契约文书中的规则、惯例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契约学理论框架,同时为现代社会治理和商业伦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传统智慧在当代的价值转化。

  唐力行认为,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后来者应注重公共的徽州文书资料库建设,厘定徽学重要概念定义,秉持大历史观,重视徽州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联系,解决选题碎片化问题,从而推动徽学“更向深山深处行”。

  谈及如何把握新时代徽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使命任务,朱昌荣提出,要通过对徽州文化的深入解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开创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发展的“徽州模式”,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科学开发。他认为,构建自主的徽学研究体系,一是要构建徽学研究理论体系,从学理层面阐明徽学研究的主体对象、基本范畴和核心内容;二是构建徽学研究话语体系,讲清徽州文化背后的中国智慧、中国道理、中国精神;三是构建徽学研究应用转化体系,实现学术研究、社会宣传、经济开发、文化传承的协同联动。

  大会期间还组织开展了徽学研究最新成果展,展出《徽州文化史》《徽学文库》《徽州文书》《六百年徽商资料集成》等系列成果数十种、百余册。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广禄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