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不觉夕阳晚 无鞭自奋蹄——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史金波
2020-06-19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6月19日总第521期
分享到:

  史金波,1940年3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退休。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研究专长为民族学、西夏学,出版著作51种 (含合作),发表文章340余篇,参与撰写、编辑辞书和著作27种,主要著作包括《西夏文化》《西夏佛教史略》《西夏文教程》《西夏经济文书研究》等。

  退而不休 成果丰硕

  史金波退休后,坚持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坚持每日有效工作时间9个小时以上。

  4年多来,史金波出版专著5部,分别为《西夏文珍贵典籍史话》(2015年,15万字);《西夏经济文书研究》(2017年,82万字),入选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8年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优秀原创图书奖,同年获郭沫若史学奖二等奖;《西夏风俗》(2017年,69.8万字);《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西夏文献》(2018年),获2018年天津市优秀图书奖;《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与关志国合作,2018年,55.9万字),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度优秀出版成果。主编著作6部,分别为《俄藏黑水城文献》(3册)、《中华大典·地域民俗分典》(3卷)、《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丛书》(9本)、《西夏文物·宁夏编》(12册)、《西夏学文库》(20册)、《中国辽夏金研究年鉴》(3卷)。发表文章45篇,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权威刊物《民族研究》,核心刊物《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藏学》等。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平均每年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近20场次。

  攻坚克难 登峰领跑

  史金波注重学术创新。其专著《西夏经济文书研究》研究了新发现的大量珍贵文书,其中多是难以释读的西夏文草书残页。他迎难而上,啃硬骨头,反复识认每一份文献,卷不离手,甚至在公交车上、地铁里、候机室、座舱内,都挤时间识读。他解破了西夏文草书,登上又一个西夏学的制高点。此书将大量文书碎片连缀成史实,展示出西夏经济的鲜活面貌,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对破解“神秘的西夏”作出了新的贡献。《光明日报》、新华社分别发表《在解码草书文献中触摸西夏经济脉搏》《中国学者“解密”俄藏西夏文草书经济文书》的专题报道。2017年5月17日,中宣部召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为史金波颁发荣誉证书。宋史学家李华瑞教授发表此书书评,称赞史金波“其间所倾注、花费的巨大心血和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西夏经济文书研究》是使死文字“活起来”的一个成功范例。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是为期8年的重大项目,史金波任首席专家。在其组织下,设立32个子课题,百余人参与,集体攻关。他坚持在第一线主持项目,近4年出版研究著作9部、《西夏文物》12册,参与组织大型学术会议2次,组织小型学术会议4次。重大子课题《西夏文大词典》进入总编阶段。

  研史鉴今 服务国家

  史金波作为民族史学家,十分注重以宏观视角进行研究,结合专业领域,提炼规律性认识,总结历史经验,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一书,用科学的观点审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促进和发展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同时也成为历史镜鉴,有助于党和政府对民族问题的考量。

  近年来,史金波在《人民日报》《民族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加强民族史研究 重视“绝学”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他还多次在学术活动中强调要注重宏观研究,提炼更加有价值的规律性认识,秉持“鉴古知今,学史明志”的精神,充分发挥史学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史金波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代表团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访问,在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宣介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成果,作题为“中国繁荣和发展传统文化事业的新成就”的报告。

  倡导奉献精神 传帮带育新人

  近年来,史金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宁夏大学、河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地作学术讲座时,多次谈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忘初心,以智慧和努力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退休之日,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大会上作题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的报告,结合自己和其他老专家的科研实践,强调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学问的精神,使听众深受感染和教育。他重视学风建设,通过项目发挥传帮带作用,努力培养新人,特别是释读西夏文草书的人才。借此,西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供稿)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