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篇章
2025-11-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2期 作者:刘风丽 邢广程(中国边疆研究所)
分享到:

  刘风丽  邢广程(中国边疆研究所)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1周年。1949年,新疆实现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安全,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承担和发挥生产建设、保卫边疆、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与作用。70余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在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等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发挥了战略作用,在西北边疆地区书写了辉煌的兵团篇章。
  屯垦戍边  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屯垦戍边是几千年来中国经略边疆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在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下诞生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主要担负起了“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命。兵团人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驻扎在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挖地窝子做居所,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排盐治碱、防风固沙等,在戈壁荒漠上建成一片片良田绿洲。70多年来,兵团人建成了3万多平方公里的人工新绿洲,建成耕地155.4万公顷,在推动兵团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改善了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此外,兵团人在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建立起一座座农牧团场和屯垦城市。截至目前,兵团已建成12座城市和150多个团场城镇,形成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功能互补、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在一代代兵团人的接续奋斗下,新疆地区的屯垦面貌日新月异,充满生机与活力。
  戍边是兵团人一以贯之的核心使命,也是流淌在兵团人血液里的忠诚与信仰。“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戍边人王军武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了兵团人崇高的使命。从原北京军区转业的魏德友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国巡边60余年,在边境线上走了20多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70多年来,兵团人在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起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是西北边境上的战略屏障,在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守卫边疆安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创新突破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自兵团成立以来,兵团人立足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在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在农业工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国家各类所需产品供给提供了强大支持,为新疆地区的农业工业现代化建设等作出突出贡献。
  农业及其现代化发展成就显著。兵团以农起家,农业是兵团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自兵团成立以来,兴修水利、开垦荒漠变良田始终是兵团的重要任务。截至目前,兵团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71万亩,形成了以棉花、粮食种植为核心,多种特色农产品蓬勃发展的农业发展格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经过兵团人不断地攻坚克难、创新实践,兵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成就显著,机械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5.7%,领先全国。在央视财经节目《兵团使命》纪录片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谈道:“现在机采棉这一块,也是我们兵团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从这个机头到机身,我们都是自己研发的,这个方面在全国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一台采棉机的效率相当于1200名人工,兵团机采棉技术的突破发展已从根本上超越了依赖密集人工的传统作业格局,是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卓越典范。此外,兵团农业还持续在滴灌技术、“干播湿出”栽培技术等方面创新突破。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兵团已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全国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带动兵团农业生产水平长期领跑全国。
  立足资源地缘等优势,兵团工业发展稳步推进。70多年前,新疆和平解放时,工业近乎为“零”,“轻工业毛皮匠,重工业钉马掌”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改变这种状况,1951—1952年,进疆部队先后建成了钢铁厂、煤矿、发电厂等一批大型工矿企业,奠定了新疆工业发展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兵团工业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包含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为新疆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兵团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了氯碱化工及煤化工、新型建材工业、矿产开发、纺织服装工业、食品饮料工业和农用装备制造业“六大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兵团积极融入新疆“十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七大主导产业、21条重点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构建起以兵团七大主导产业和21条重点产业链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兵团建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在兵团人的团结奋斗下,兵团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文娱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干部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为保障职工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近年来兵团推行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广新技术、远程云会诊等,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职工群众小病不出团、大病不出师的梦想照进现实。在教育方面,70多年来,兵团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已形成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具有兵团特色的完整教育体系,教育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就业方面,兵团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年均新增就业8万余人,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在文娱方面,兵团加快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大力推进文化润疆,推出了《万方乐奏》、音乐舞蹈史诗《天山》、舞剧《戈壁青春》等一批文艺作品,组织各级各类文艺团体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惠民活动,让中华文化直抵人心。通过手拉手研学活动等,密切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群众的心灵。
  解放思想  推动兵地融合发展
  兵地融合发展是兵团作为新疆组成部分的重要体现,也是兵团发挥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径。兵团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兵地融合发展的原则。自治区与兵团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兵地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一系列兵地共建共享项目逐渐落地: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片区都含有兵团区块;兵地联合创建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市与玛纳斯县共同修建石玛大桥,构建一体化工作生活圈。一系列兵团项目惠及地方:由兵团建设的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极大提高了塔城地区沙湾市、昌吉州玛纳斯县的百万余亩耕地的灌溉保证率;兵团投资的奎屯河饮水工程建成后将惠及伊犁塔城等部分地区近200万亩农田灌溉。一系列“连村结对”活动有力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兵团二师铁门关市的59个连队分别与59个邻近地方村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
  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充分证明,打破区域间壁垒,推动兵地融合发展,是高效利用资源、地缘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正确道路,需要一以贯之加以坚持和落实。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辉煌发展,兵团人在祖国西北大地上书写了壮丽的兵团篇章,他们是屯垦戍边事业上最可敬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兵团要发挥好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兵团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祖国西北大地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