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乐琦(考古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在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卷中,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堪称人类文明对话的典范。南北朝时期,中亚、西亚地区的舶来品通过这个庞大的贸易网络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今天我们仍能从李贤墓鎏金银壶上的古希腊神话场景、徐显秀墓壁画织物中的菩萨连珠纹、茹茹公主墓的拜占庭金币等考古发现中领略当时经贸往来之盛。这些精美的域外器皿大多由活跃于丝路沿线的粟特商队携来。他们是北朝隋唐墓葬中牵驼胡人俑的主要形象来源,不仅从事商贸活动、开拓市场,还积极入仕中国军政机构,是历史文献中的“昭武九姓”,甚至还将炽盛于萨珊波斯的祆教信仰传入中国,同时又受中原佛教与汉文化传统的反向影响。可以说,入华粟特人深度介入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由于8世纪后粟特文化体消失在伊斯兰化浪潮之中,因此粟特研究曾长期沉寂于国际学界。但在近120年间却迅速成为伊朗与中亚学、丝路考古学、汉唐墓葬美术等领域的前沿阵地。学界对粟特议题重燃的热情肇始于20世纪初英俄等国的考古发现,尤以中亚穆格山与敦煌烽燧粟特文书最为出名。之后,多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进一步发掘,取得片治肯特壁画等重要成果,使粟特物质文化与艺术史研究成为重点。令人振奋的是,近三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北方地区陆续发现虞弘、安伽、史君、康业、麴庆等入华粟特人或祆教风格的中亚人墓葬,使学术焦点由中亚粟特本土转向中原汉地,增强了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中亚粟特人墓葬艺术与物质文化遗存生动地反映出中原汉地与中亚、西亚文化接触、交流与融合的鲜明特征,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以西安北周安伽墓为例,该墓采用汉人常见的墓葬形制,围屏石榻却以精湛的浮雕贴金彩绘技艺呈现宴饮、乐舞、葬礼、狩猎等图像题材,同时反映出异域生活场景与中国本土元素。墓门的门额上则雕刻了繁缛的祆教祭祀场景,三驼座火坛居中,鹰足人身祭司立于两侧,周围环绕伎乐飞天形象,既体现出祆教对火的崇拜,也融入了佛教艺术和中国化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文化交融的创造性转化。又如太原隋代虞弘墓,其汉白玉石椁采用仿木构的殿堂式建筑外观,彩绘浮雕中则出现各种身份的粟特、波斯、突厥人形象,大多饰有飘带披帛,与衔绶鸟、带绶马等装饰图案相得益彰,反映出浓郁的波斯、中亚风格。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西安北周史君墓出土的双语墓志,粟特文与汉文并置,提供了墓主人的生平记录,成为丝绸之路上语言文化交流的珍贵物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入华粟特人墓葬所展现的文化交融现象,正是这一重要论断的生动诠释。它们不仅实证了丝绸之路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不同于其他流散域外、时代不明的北朝石葬具等零散资料,这些科学发掘且有明确纪年的入华粟特人墓葬及随葬遗物保留了关键的考古信息与完整的原生语境,成为衡量中亚粟特人墓葬物质文化和视觉艺术的标尺,拓宽了国际学界对粟特文化的理解,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入华粟特人墓葬考古采用科学的发掘方法、科学的检测手段、科学的分析方法。文保工作在史君墓石堂的现场清理过程中即加以介入,包括加固彩绘颜料、回贴脱落金箔等保护措施。对虞弘墓出土人类遗骸的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为判定虞弘的人种特征及墓葬的文化渊源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佐证。安伽墓出土的金银器也曾进行详细的技术检测,为进一步讨论当时的鎏金工艺提供了基础。这些现代文保技术和科技方法在考古工作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关键作用,使后者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拓宽研究维度,获得了更精确的研究成果。
在多学科融合和国际化背景下,中国考古学界主动推进入华粟特人墓葬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会同文献史学、艺术史等领域研究人员,更完整地讲述丝绸之路与入华粟特人历史。在文献解读方面,英国辛姆斯·威廉姆斯和日本吉田丰着力最多。在粟特本土研究领域,则以俄罗斯马尔夏克、法国葛乐耐、意大利康马泰等丝路考古学家为代表,他们结合自身考古发掘经历,多维度研究粟特本土历史变迁、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和宗教信仰。基于中国新出土粟特文献与墓葬石刻史料,美国朱安耐与乐仲迪等学者不断推动入华粟特人研究方面的学术突破。在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相互印证中,荣新江等国内历史学者关注入华粟特人的迁徙与聚落,尤以唐代吐鲁番、敦煌和长安为重点,深入探讨粟特人的商贸活动、萨保等议题。郑岩等艺术史学者则重点关注入华粟特人石葬具上丰富的视觉图像,并将其纳入北朝墓葬语境与丧葬礼仪中进行阐释,深入探讨粟特与中古中国的艺术文化互动。
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结合文献考据、科技检测、艺术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生动地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更为推动人类文明对话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