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寻古
2023-03-17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3月17日总第636期 作者:马大正
分享到:

■三月林芝桃花季   图片来源:CFP

  ◇马大正(边疆所)

  数年前,我和边疆中心几位同仁赴成都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清代驻藏大臣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虽然未能到拉萨造访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毕竟让我踏上了西藏自治区的土地,弥补了我的边疆行中独缺西藏的遗憾,圆了我的西藏梦。

  蓝天、白云、满眼绿——林芝

  走出林芝机场,我的第一感觉是:蓝天、白云、满眼绿。此地海拔3000米,尚未有缺氧的不适感。我们接受了主人的哈达,互致了“扎西德勒”,并在候机楼前广场上合影留念,随即驱车向东北方向过派镇(乡)直奔雅鲁藏布江峡谷大拐弯起点处参观。

  大峡谷深邃不见底,但水势不显汹涌,抬头远眺海拔7747米南迦巴瓦峰,云雾笼罩、偶露峥嵘。在高原地区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是:慢行,少动,忌大乐,每日加服红景天药丸,如有胸闷、气短、心跳加速,赶快躺下吸氧!幸好,在林芝四天,古稀之年的我仍一切正常。

  林芝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东部和北部分别与昌都、那曲地区连接,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相邻,南部与印度、缅甸接壤。全地区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人。

  2000年,林芝地区下辖林芝、工布江达、朗县、米林、察隅、波密、墨脱7县。地委、行署所在地八一镇,隶属林芝县,西距拉萨406公里,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林芝地区行政区划变迁沿革,据《林芝地区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载:

  1959年8—10月,林芝、米林、墨脱、雪巴、嘉黎、波密、工布江达7县建立人民政府,1960年1月,成立塔工地区专员公署。2月,改为林芝专员公署,辖波密、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墨脱、嘉黎、雪巴7县,区划不变。

  1964年6月,林芝地区专员公署撤销。7月,林芝地区所属林芝、米林、墨脱、工布江达四县划与拉萨市,嘉黎县划与那曲地区,波密县划与昌都地区,撤销雪巴县,尼吾区划与嘉黎县,朱拉、错高两区划归工布江达县,雪卡区划归林芝县。

  1986年,恢复成立林芝地区,拉萨市管辖的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墨脱4县;昌都地区管辖的波密、察隅两县;山南地区管辖的朗县共7县划归林芝地区。

  主人为我们设计的参访路线突出的主题是寻古,寻林芝历史之古,将参访重点安排在八一镇以西150余公里的工布江达县。

  太昭古城巡行

  工布江达县位于林芝地区西部,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71公里,总面积12886平方公里,果林卡为县政府所在地,距八一镇130公里,距拉萨280公里。318国道东西穿过县境。

  我们从八一镇出发,沿318国道西行130余公里到工布江达县城,再西行20公里抵江达村。未入太昭古城,镌刻有“太昭古城”的牌坊先入视线。跨过吊桥,沿着整修一新的主干道前行,太昭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可依稀得见当年的繁荣。从唐朝和吐蕃联姻开始,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军旅客商往来不绝。元朝时,太昭始建驿站,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了太昭宗(即太昭县)。据记载,当时太昭称为江达,人口众多、市镇繁华、店铺林立,有著名的小八角街和四座香火鼎盛的庙宇,并设有宗政府、粮仓、学校、邮局、旅馆、饭店、金银加工店、裁缝店、刑场等,藏、汉、回等民族和尼泊尔客商来这里经商,各地的商品也能够顺畅流通,当地藏族甚至开始与其他各民族通婚。太昭成为当时西藏的重要商业文化中心。清末民初,江达更名为太昭,管理着东起巴河镇、西至米拉山、北至娘蒲乡的广大地域。与雪卡宗、角木宗、孜拉宗等三宗,一同构成著名的“工布四宗”。

  雄关漫道金戈铁马,自古内地通往西藏的路有4条: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嶽驿道。其中,除青藏西道以外的3条都要经过太昭,因此太昭古城也是军事交通要地。据《卫藏通志》记载:“江达乃西藏咽喉重地,驻扎官兵防守。”《西藏志》记载:“江达设守备一员,兵120名。”川军管带陈渠珍在其所著的《艽野尘梦》中提到江达为西藏重镇,约有四五百户,经济极为繁荣。正因为太昭宗经济繁荣,军事、交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09年,川军入藏,在工布江达驻守。据《天朝筹藏》记载,1911年6月,驻藏大臣联豫急电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请求派兵会攻波密,赵尔丰派川军统领风山为波密督办,与驻藏清兵分东西两路会攻。7月平定波密,8月清兵前锋攻至工布江达,在太昭设兵营,并立“太山石敢当”石碑(现收藏在当地一农户家中)。民国元年(1912),川边经略使尹昌衡在工布江达驻防时,提出西康建省框架,取名太昭设局治理,即今工布江达县江达村。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次长黄慕松也经此前往拉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进藏也曾在此驻扎。

  太昭古城内主干道两侧二层楼房已修缮一新,但离开主干道,仍是断墙残壁,遍地碎砖破瓦。我们在一处墙基看到有一石碑,上刻有“萬喜同歸”四个大字,此乃清代遗物。

  我们寻访驻藏大臣孟保驻戍太昭时曾为行台题写匾额——“威镇西南”,惜无所获!

  在秀巴碉楼群前

  碉楼,是藏民族独特的文化遗存,分布在西至西藏日喀则、山南、林芝,东至四川西部,南抵云南迪庄等地。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境内的秀巴碉楼群,是西藏境内外形壮观、保存较完整的一处碉楼建筑群。

  9月30日下午,我们观赏了巴松湖的美景后,即到巴河桥附近的秀巴碉楼群。当我们行走在碉楼群落间,不禁为其建筑之宏伟所震撼。

  秀巴碉楼群由5座碉楼组成,每座高40—50米,间距40—50米不等。碉楼相互呼应,互为犄角。碉楼由片石和木板搭建而成,外观呈现出12面棱柱的几何状体,棱角分明,下宽上窄,随高度增加而内收。碉楼内为规则的八角形,墙体厚约2米,内侧嵌有木板。

  秀巴碉楼群既缺乏历史文献记载,也无可靠口传历史故事,但碉楼所处自然环境符合汉文史籍对川西藏族先民所记“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隋书·附国传》)的条件。21世纪初,法国女碉楼学家弗德瑞克在其著作《喜玛拉雅的神秘古国》中透露,她曾从秀巴碉楼遗址处带走一块木头,并在法国作了碳—14年代测定,推断秀巴碉楼属于9—10世纪的历史文化遗存。秀巴碉楼以石砌工艺修成,挺拔壮观。秀巴碉楼为代表的西藏碉楼文化,是以传统石砌房屋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文化,说明藏民族先民早在千年前就掌握了精湛的石砌建筑工艺。秀巴碉楼群的历史,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作如下归纳。

  秀巴碉楼早在上千年前就已建成,秀巴先民“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选择了“近川谷,傍山险”的自然环境。

  古代邦国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或村寨之间频繁发生冤家械斗。保护自己的领地、村寨不受侵犯,对付邦国或部落之间的战争,是秀巴碉楼形成的主要原因。

  秀巴碉楼主要功能是防御。由于古代尤其是9世纪下半叶,叶蕃王朝崩溃,地方战事不断,修建碉楼一般高达20余米,最高可达50余米,碉楼上部设有瞭望孔,可观察四周情势,当外敌来犯时,易于登顶防守,同时,碉楼顶部还可以燃放狼烟,向远处传递信息,充分发挥其军事功能。根据碉楼内侧嵌有木板痕迹判断,碉楼内部应有几层民居房屋的见解,我认为有可商榷的余地,试想,千年前居民共住在相当于现下高达八层的楼房里,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