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学有着共通的情感叙事
2025-09-16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8期 作者:陈雅静
分享到:

  民间文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还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文学形式的创新与转化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以探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为中心揭示民间文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民间文学在民族文化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内在联系?

  刘大先:民间文学在很多时候被等同于口头文学,即非文字符号表述的文学形式,以区别于作家文学,钟敬文、乌丙安、柯杨、段宝林、刘守华、陈建宪、黄涛等不同代际的学者多持这一观点。从文学媒介的角度来说,文字产生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文化、制度、习俗的知识与历史传承都依赖于口传,即便文字产生之后,依然有大量的口头文化流传。对于许多无文字民族来说,这个比例就更大。可以说,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宝藏和基因库。在今天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民间文学依然是重要的活形态文化形式。言为心声,心可相通。民间文学作为人民的集体创造,在不同的体裁与类型中有着共有的母题、共通的情感和共在的美学,在流传中又经历共同的历史与现实,从而使之成为共享的文化财富,在潜移默化中通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民间故事、歌谣等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关于民族起源的叙事。这些叙事在不同民族中有哪些共性,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刘大先:在民间故事、史诗、抒情诗、歌谣等作品中,民族起源往往有“英雄祖先”与“兄弟同源”相结合的叙事原型。在王明珂的研究中,中原王朝更多推行前者如帝王世系,而边疆民族往往更多是后者。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偏颇之处,过于强调了边缘与中心的二元对立。实际上,“英雄祖先”与“兄弟同源”的表述并不是割裂的,边疆民族同样有着大量的“英雄祖先”叙事,主体民族的叙事中也会强调不同族群的兄弟关系。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它们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共同的主旨在于平等合作与资源分配,因而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同源共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在民间文学中,这种观念是如何被构建和传播的,对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有什么影响?

  刘大先: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很难用某种单一的观念去统摄与概括;共同体也分为不同的层面,从血缘、地缘、业缘到情感、精神与价值,不可一概而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其历史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础,但是它自觉地成为一种观念,则是在近现代历史转型中铆定下来的。这离不开“两个结合”视野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愿景、共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民间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搜集、整理、研究、改造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弃继承之后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及其美学。它反作用于现实实践,推动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增进了理解、加强了团结,推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建构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形式中,有哪些常见的主题或情节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些主题和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观?

  刘大先:这样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兄弟协作”叙事应该最具有代表性,比如羌族劳动歌中唱道:“白色的云,红色的云,彩色的云,为啥相聚在蓝天上?/羌族人,汉族人,藏族人,为啥相聚在羌山上?/三种云在蓝天上相聚,是为把蓝天点缀得更美;/羌汉藏三兄弟相聚在羌山上,要为羌人修房造屋。/房内应当怎样修?房外应当怎样筑?房外应当怎样平?/羌汉藏三兄弟,围着篝火细商量。/汗水流在一起,笑声飞在一起,劲使在一起。”这首古老的民间歌谣优美、大气而充满生活气息,放在今日看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折射的是一种羌汉藏混居地方人们之间质朴友善的合作与友爱,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微、自然而然的生动体现。其他如不同族群男女的爱情通婚母题、不同族群伙伴的斗争母题(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同反击阶级压迫、共同对抗外来侵略)等,不胜枚举。这些主题与情节反映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群之间原本就生活在一起的自然状态,也体现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根本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上,民间文学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它又如何继续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刘大先:民间文学往往有一种质朴的人民性,追求平等、公正、和谐、团结等主流价值观,但是这种自发的人民性,只有在自觉的引领中才会发挥时代的实践效用。在民间文学中象征民族团结的元素或故事,有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有的来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民族因地制宜,会结合地方性和族群性文化传统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共同的主旨在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当代社会,民间文学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与形式,为讲述团结奋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内凝聚团结的共识,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与声音。

  坚守中华文化

  主体性与多样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民间文学是如何塑造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它与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是怎样的关系?

  刘大先:文化认同分为不同层面。在当代阐释中,对于民间文学的改编与解读,倾向于塑造共同价值。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增添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表述,而经过选择与再阐释的民间文学则会进一步反馈传播到民族语言之中,从而达到其普及化的功能与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间文学对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刘大先: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借鉴、取长补短、革故鼎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维护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丰富的思想精神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在赓续中华文明、彰显中国特色、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等方面具有奠基性、启示性的意义,也是中华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底气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