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知识生产
2025-04-22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59期 作者:赵薇
分享到:

  赵薇(文学研究所)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知识生产”是目前热烈讨论的话题。人文研究不仅是一场知识生产,除了实用目的和效果,人文学术更看重的是生产过程对于人本身的塑造。数字技术进入人文研究,更是为了让人文学者通过亲手建模,来创造一个工具,来实现对世界的深入体认,推进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对这个过程完成真正的反思。但是AI的黑箱让人无法认识“认识的过程”,让人们对于世界的体验和认识是可疑的、甚至是虚假的。因而“越是人工智能时代,越需要计算批评”,人文学者不应不假思索地疯狂追逐AI潮流,而是要在研究中以问题为驱动,选择可解释的、可回溯的建模方法,确保可以通过调用中间过程,返回到每一个特征的细部去,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实实在在的审美经验来和算法对话,将理解真正推进,同时,用细读完成对建模的检验。

  在今天,利用DeepSeek等推理模型,固然可以高效地建立起知识网络,完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但由于计算机制并不透明,用户对模型背后的计算逻辑和向量化等工作一无所知,到头来仍然无法增进对文本和网络的切实认识。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高维向量计算的复杂性导致数值向量无法映射到人类可理解的概念,它和深植于人类经验的文化符号体系仍然不可“对齐”,无法获得真正的“解释”,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认知鸿沟永远存在。

  数字人文不是要成为一个封闭的学科,一个个“计算机+”的领域。应该警惕理工科的团队分工模式对人文生态的异化,其结果很可能是把根本无力参与的人文学者变成包工头,在全流程(包括发表环节)层层盘剥。人文学者必须要成为数字人文研究的真正主导者,这样才能使其静水流深地发展,才能让其真正有效地融入当下的人文研究,催生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