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结束,历时4年多,先后卷入战争的国家有30多个,总人口超过1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对于今天人类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竞相掠夺弱小国家和地区,瓜分势力范围,构建殖民帝国。其中,大英帝国最为庞大,一战爆发前夕其领土约占全球领土面积的1/4,帝国内人口也约占全球人口的1/4。法国也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后起的德国占领的殖民地较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国家随着实力不断加强,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极力巩固已有优势。
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准备了条件。1882年5月20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在未来战争中三国要相互支持。1894年,法国与俄国签订了针对同盟国的军事协定,规定一旦同盟国特别是德国对一国发动进攻时,另一国要立即给予支持,对德作战。英国在20世纪初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积极结盟,并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同法国和俄国签订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至此,欧洲已形成“三国同盟”对抗“三国协约”的态势。
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最突出的是英德矛盾。19世纪下半叶德国实现统一后,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德国开始走在英国前面,国力大增,与英国形成激烈竞争。在海外殖民活动中,作为后来者的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英国也展开激烈角逐。例如,在列强瓜分非洲过程中,德国斜断非洲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从开罗到开普敦纵贯非洲的“二C计划”发生了直接碰撞。英德矛盾也表现在海洋霸权争夺上。英国是海上霸主,强大的海军是其建立和维护庞大殖民帝国的保障。德国要想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必须争夺海上霸权。一战前夕,双方海洋霸权争夺已经白热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上讲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从更深层次看是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几个世纪来,西方列强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扩张,遵循的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一战正是这种丛林规则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当然,一战之所以爆发,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一是当时缺乏比较通畅的大国之间国际性的沟通协商机制。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国际联盟的动因。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尽管并没有发挥出人们期待的作用,但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协调大国关系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构想并没有放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就开始设计这样一个机构,就是联合国。联合国的成立,在维护二战后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交战双方都低估了对方力量而过高估计了自己力量。例如,1913年夏,德皇威廉二世与奥匈帝国领导人会晤时多次扬言:“只要我和你们在一起,其他国家便都无足挂齿”。低估对方力量还表现在参战双方起初都认为很快就能取得胜利,对旷日持久的堑壕战缺乏思想准备。
三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过分狂妄,明目张胆要求争夺势力范围、称霸世界,激化了列强间矛盾。尤其是后起的德国,毫不掩饰自己的扩张政策。19世纪末,德国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德国舆论鼓动争霸,咄咄逼人,宣称“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德国的“世界政策”与“日不落帝国”英国必然发生冲突。
四是德国误判了国际形势。德国以为英国不会为了塞尔维亚向自己开战。而学者们的研究揭示,英国企图诱使德国发动战争,使德国承担战争责任,并通过战争击败德国这个国力日益增强的竞争对手。在奥匈帝国准备进攻塞尔维亚的紧急关头,俄法正在准备开战。英国则向德国表示要尽可能防止大国之间的战争,并宣称如果发生纠纷,英国将尽力“防止暴风雨”。而实际上,当俄法与德国开战后,英国立即对德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年多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促使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
给交战双方和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战争造成极大的破坏。战争期间,交战双方死于战场约1000万人,受伤约2000万人;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战争还导致疾病流行和饥荒蔓延。
导致几个帝国终结。奥匈帝国彻底解体,分成了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奥斯曼帝国终结,失去了4/5的领土,只剩下核心部分土耳其。德意志帝国终结,德国失去了1/8领土,海外殖民地被列强瓜分。俄国发生了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列强地位发生变化。欧洲大国地位总体下降,即使是取胜的协约国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美国实力大增,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世界金融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美国成为军事强国,海军实力打破了英国的“双强标准”。日本实力大增,在海军力量上仅次于英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了势力范围。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被英法等国占有,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被英日等国占有;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成了英法的“委任统治地”。
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从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传播,一系列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为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准备了条件。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给殖民统治带来巨大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列强力量,壮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力量。战后初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爆发了广泛的反殖反帝斗争,如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年阿富汗取得反英斗争胜利而获得独立,1919年3月朝鲜爆发反抗日本统治的民族大起义,等等。这些斗争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只是暂时满足了部分战胜国的愿望,并没能持久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战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利益争夺的结果,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这一体系随着法西斯主义在德意日的兴起而被打破。一战结束后20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几点思考和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已经过去100年了,但回望这次战争,我们从中仍能获得许多深刻教训和启示。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频发现象,我们渴望和平,但对发生新的战争必须有充分准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各种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是空前的,而一战结束后20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直到今天,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我们必须正视。当今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舞台上仍然十分活跃。我们特别要谨防霸权主义者和那些受霸权主义者怂恿的国家轻启战端。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必须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正如古人所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我国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不懈推进世界格局向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的方向演进。数百年来,世界格局总体上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这一状况在20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直到今天尚未实现根本改变。西方大国仍在极力维持由它们主导的、有利于西方的世界秩序。近些年来北约不断东扩就是西方维持这种世界秩序的具体体现。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带来世界格局的改变,使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我国要坚持不懈推进世界格局向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的方向演进。
我国在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活动的同时,要致力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要搞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也要致力于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和平友好关系,凝聚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共同防范国际事务中的霸权主义,防止战争。要从长远的、全球的战略出发,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稳妥解决紧迫的、棘手的问题。
高度重视国际上各种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言论,积极引导世界舆论向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战争的爆发往往有舆论先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种争夺霸权的言论十分流行。当前,国际舆论中也存在着许多有利霸权扩张、危害世界和平的言论。例如,西方大国宣扬的“人权高于主权”就为西方国家武力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不断翻新的“中国威胁论”,也是意在围堵中国,阻碍中国和平发展。我们对这些错误理论要进行揭露和批判,从历史发展角度深刻阐述中国不会走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国强必霸”的老路。要加强世界历史研究,争夺解释世界历史的话语权,批驳各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错误思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