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影像作为方法:纪录片在乡村医疗调研中的学术实践研究——基于“乡村医生纪实拍摄调研工作坊”的案例分析
2025-09-23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0期 作者:张建珍 贺子皓
分享到:

  ◇张建珍 贺子皓(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为探索影像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潜力,2025年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科院大学联合开展的科教融合教改项目“乡村医生纪实拍摄调研工作坊”师生前往重庆市巫山县,以纪录片创作的形式,针对村医群体及“行走的医院”项目开展为期10天的深度调研。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更是一场有意识的方法论实验,旨在论证影像如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重塑乡村社会研究的认知路径、情感结构与话语形态,并思考科教融合模式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范式的创新意义。

调研团队在巫山县巫峡镇石里村卫生室采访村医郭庆洪。调研组/供图

  镜头作为研究工具:

  方法论的重构与挑战

  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强烈的具身性和情境性,突破了传统文本和量化研究在捕捉情感、互动与身体经验方面的局限。该方法不仅拓展了研究者对现象的理解维度,更通过视听语言生成一种“深描”式的高度真实,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从“抽象叙述”向“具身呈现”的范式转型。

  在本次调研中,研究团队依托影像民族志方法,通过纪实拍摄深入村卫生室,跟踪记录村医的日常诊疗、上门服务及设备使用全过程。同时,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政策设计、实施难点与个体实践经验。工作坊所积累的影像资料及反思性文本(包括学生调研日记与团队会议记录)共同构成了本研究的主体资料,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扎实的经验基础。

  纪实拍摄不仅是一种记录手段,更是一种深刻的具身性实践。它要求调研者亲身进入田野现场,以身体为媒介感知环境、体验过程,从而突破传统调研中“身心分离”的认知局限。研究者通过自身的感官与身体反应——例如因崎岖山路而产生的眩晕感,建立起与调研对象及场域的情感共鸣和情境化理解。正如一位同学在调研日记中所写,晕车的体验促使他思考山村老人与病患的出行难题,这类具身感受推动研究者从“局外人”转向“身体在场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乡村医疗实践中的现实张力。

  与此同时,镜头延伸了人的感知维度,捕捉到许多文本与问卷难以记录的微妙真实:患者家属的神情、村医为老人披衣的举动、医患之间的信任场景等。这些非语言、情境化的细节不仅拼凑出乡村医疗的真实场域,也折射出其中深厚的情感结构与关系伦理。

张建珍研究员在巫山县大昌镇黄林村村卫生室指导学生做采访拍摄准备。 调研组/供图

  在影像民族志的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客观记录”以争取学术合法性,但新一代学者已扬弃纯粹客观性的迷思,转而将影像视为具有主体性的建构文本。在这一范式转型中,镜头的情感介入成为方法自觉与认知深化的体现。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选择,从拍摄对象、构图方式到剪辑节奏都承载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与情感关怀。例如,在记录村医为患者针灸的场景时,选择聚焦医生专业的双手或患者信任的神情,实则是叙事伦理与情感结构的主动塑造。

  因此,纪实拍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所生产的视听资料,更在于拍摄过程中的身体参与和情感投入。它提供了一种“身体—环境—他人”三位一体的认知方式,既增强了研究的解释力与沉浸感,也推动研究者从“观察者”真正走向“理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方法论价值。

  纪实拍摄作为方法:

  影像深度呈现下的乡村医疗图景

  基于影像民族志的方法论路径与情感介入视角,通过本次纪实拍摄深刻揭示了巫山村医群体在实践中呈现的三重典型特征,凸显了影像方法在捕捉隐性知识、具身经验与情感结构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是情感支持功能的凸显。镜头捕捉到村医与村民之间超越技术治疗的深厚情感连接,如出诊路上的问候、为老人披衣问诊、与情绪障碍少女拉钩约定等场景。这些都与城市中功能化的医患关系截然不同。正如一位本科生在调研日记中所写:“这里的医生与患者的信任程度超乎我的想象。他们之间的信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医术认可,更像是一种基于熟人社会的人格担保。”这种观察印证了乡村医疗关系中的情感连接特征,村医不仅提供医疗服务,更是村民情感支持系统的重要节点。正如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所强调的,家庭医生的角色不仅是治疗者,更是“生活的见证者与守护者”。

  二是整体性治疗逻辑的实践。不同于城市医疗的专科分工,村医更熟悉每位村民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与经济状况,能在治疗效果与治疗成本间取得平衡。他们还组织村民参与健身操、广场舞等活动,构建预防性健康干预机制,是整个社区健康生活的规划者与引导者。

  三是上门服务的空间实践。影像以跟拍方式记录了村医背负诊包、骑行山路、上门问诊的全过程,正如巫山县副县长乔澍所言,“翻越一座山”的现实困境使上门服务成为必需。这种空间实践不仅应对了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体现了村医群体的奉献精神。镜头强化了对地理困境与身体实践的直观传达,以直观和震撼的方式呈现了这一维度。

  这三种角色共同勾勒出村医在乡村社会中的完整形象,而影像民族志方法正是通过视听语言的“深描”,使得那些文本难以捕捉的情感互动、具身经验与空间实践变得可见、可析、可感,从而实现对乡村医疗现实更加立体和深刻的阐释。

本科生董良宵在拍摄现场。调研组/供图

  本次调研的“行走的医院”项目,为借助影像民族志方法观察“技术如何嵌入并重塑乡村医疗实践”提供了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该项目为巫山县100个村卫生室配备了集心电图、B超、血糖仪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科医生助诊包,并构建了大城市三甲医院、县医院、乡镇村卫生室的远程医疗支持系统,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乡村一级的诊疗服务能力。通过远程诊断,已成功筛查出多例心梗患者,显示出技术赋能对提升基层医疗效率的积极作用。

  然而,影像记录的力量在于能够超越技术效能的表面叙事,揭示其落地过程中的复杂张力。镜头不仅记录了助诊包的功能实现和诊疗能力的提升,也捕捉到技术应用中的现实问题:远程问诊因网络信号不稳定而中断,相关耗材成本最终转嫁至村医个人身上。村医必须学习操作设备、承担额外经济成本、在崎岖地形中负重跋涉,而相应的待遇与制度保障却并未同步改善。通过纪实拍摄,团队不仅获取了关于“行走的医院”的运行细节,更捕捉到了技术赋能背后“人的代价”,村医的付出与适应、困境与韧性。这种基于影像的观察,弥补了文本调研容易遗漏的情感维度与情境逻辑,也为政策优化提供了更具人情味的参考依据。

  科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作为方法的

  影像工作坊与教育范式转型

  本次调研是影像民族志方法论在社科人才培养中的一次深刻实践。通过“做中学、学中思”的循环模式和动态轮岗制,工作坊实现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行动者——他们既需掌握拍摄、采访、场记等专业技术,又需在实践中培养叙事建构、理论反思与伦理判断能力。这种跨界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涵盖了基础技术、中阶叙事建构与高阶理论反思三个层次,使学生在掌握影像生产系统的同时,完成了从技术操作到系统认知的跨越,回应了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村医李尚发背着“行走的医院”全科诊疗包骑摩托车前往村民家中。调研组/供图

  最重要的是,调研促进了价值观内生与责任认同。通过深入乡村田野,学生亲身体验了基层社会的真实状态,形成了对媒体责任的深刻认知。如学生所言,“举起相机,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实实在在的日子”,这种基于真实经验的情感触动,使学生自然形成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社会问题的敏感,体现了影像民族志“从观察到关怀”的方法论精神,培养了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应有的品格素养。

  巫山乡村医生影像工作坊的实践表明,纪实拍摄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融合教学、研究与社会参与的有效范式。它既为理解乡村医疗体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种基于实地、强调共情、整合技术与叙事的科教融合模式,不仅拓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认知路径,也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创新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新方向。

  走出去、沉下去、拍下去,用镜头记录真实,用影像传达温度,这既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纪实拍摄作为一种可能的研究方法的价值体现。影像必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构建更加人性化、更具解释力的知识体系贡献独特力量。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科教融合学科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