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跨境教育赋能文明交流互鉴的中越实践
2025-09-16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8期 作者:崔乃文 白冰 田麓加
分享到:

  ◇崔乃文(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白冰 田麓加(社科大)

  2025年,适逢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中越跨境教育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正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合作模式、创新的文化实践形式以及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与长度。

  以多元跨境教育

  扩大文化传播广度

  8月3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越南总理范明政时要求两国各部门各地方加紧落实今年4月国事访问时达成的重要共识。在4月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持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同意落实好中越教育合作协定,加强教师、学生、学者交流。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石与桥梁,跨境教育是中越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双方通过教育合作与人才流动的双向互动,共同构建了多元立体的文明交流互鉴网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两廊一圈”战略深度对接、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越高等教育合作已由早期的分散交流演进为多维度、系统性协同格局。近年中越跨境教育规模呈现显著扩张态势,据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数据,2020年越南在华留学生约1.13万人,2023年已达2.35万人。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作为两国教育合作的核心枢纽,其组织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生数量从2018年的1157人次激增至2022年的9185人次,五年增长近8倍;2023年越南“HSK中国留学展”单场参与规模突破1.2万人,创下该全球项目8年来的最高纪录。

  联合培养项目构成跨境教育模式的核心机制。基于2015年签署的《中越学历学位互认协定》,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建立了“分段培养+双学位认证”的教育机制。典型的实施模式包括“2+2”(越南2年基础课程+中国2年专业课程)或“3+1”学制,这些模式主要集中在越南迫切需要的应用型学科领域。

  以在地文化浸润提升文化传播深度

  跨境教育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为在我国接受教育的越南学子提供直接参与多元文化实践的宝贵机遇。不仅加深越南学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更成为文化传播媒介,提升中越跨文化交流互鉴效能。

  在云南省文山学院举办的“梨花映春·中越茶韵”活动中,29名越南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结对,深入坝心乡梨花园,学习中国茶道的“刮沫、搓茶、摇香”等传统技艺。越南学子也分享越南的茶艺和特色茶俗,促进中越双方文化交流。展演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强化文化浸润,使越南学生从表层认知转向深层内化,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志愿者服务活动实现了越南学生从“文化接受者”向“文化交流纽带”的角色转变。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友好交流志愿服务队”,吸纳了80余名越南籍青年志愿者,占志愿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他们通过系统参与“经典咏流传”诵读、跨国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等活动,深入体验中华非遗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传播,促进中越文化交流。

  近年来,中越学生联合考古实践作为跨境教育的创新形式,通过实地田野工作促进文明相互借鉴,使越南学生在协作中深化对文化历史的认知。与此同时,越南学生来华后也逐渐开始融入中国的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中国奶茶、螺蛳粉等特色小吃成为日常休闲标配,越南学生用国际信用卡绑定支付宝进行跨境消费也成为常态。以消费生活为纽带深化文化交流,以文化互动反哺消费选择,有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深度”。

  以跨境人才培养延伸文化传播长度

  中越跨境教育正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断延伸文化传播的“长度”。越南学生在中国接受教育后,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更形成了“教育—就业—文化传播”的闭环生态,为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数千家中资企业落地越南,广泛涉及制造业、科技等领域,对本土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许多越南学生在中国接受教育后返回越南,进入越南的中资企业工作,实现了就业阶段的“文化传播”。此外,他们还进入医疗、旅游、媒体等多个职业领域,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越南患者占比高达90%的河口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我们看到了更多跨境教育推动人文交流的可能性。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的越南籍医生陈氏莺凭借双语能力与专业技能,成为河口瑶族自治县神经内科小有名气的外籍医生,并在河口组建“双医”家庭,让文化交流“落地生根”,在更广泛领域和更长时段持续发挥作用。

  中越跨境游的爆发式增长也为越南留学生提供了文化传播的“职业舞台”。许多越南学生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自主设计旅游路线,将中国的特色文化符号转化为越南游客可感知的“中国故事”,并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越南游客在中国旅游体验的场景分享,实现了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交流。

  从语言教育与联合培养项目的显著增长,到文化交流品牌项目的深入人心;从在地文化实践活动的浸润式体验,到跨境教育人才在职业场域中的文化传播,中越两国正携手构建一个多元立体、互利共赢的文明互鉴模式。这不仅为两国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文化体验,更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共同书写着中越人文交流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