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中(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篇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作为系统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专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分析研究,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梳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和近代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历程,详细论证了坚持正确中华民族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等“五观”的重要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结构层次及形成机理,论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层面,着重分析了处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任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等具体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五个认同”,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最大共识和磅礴力量。
“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具有内在联系与不可分割性,中国作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生存空间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通过厘清“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研究中华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等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立足历史事实,细致辨析了何为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如何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并从学理角度阐释了何为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如何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揭批了“新清史观”“内亚史观”等错误史观的实质及危害。
与国家观、历史观一样,民族观问题也至关重要,其隐含着 “民族”与“国家”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民族”概念的多义性,引发复杂的政治辩论、学术纷争与理论挑战。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对多民族国家思想观念产生冲击,甚至威胁传统国家的统一。从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要求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多民族”国家受到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冲击,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民族国家”裂变。既要完成转型,又要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对中国而言颇为不易。自19世纪末梁启超提出现代意义的“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思想理论界与各种政治力量都无法回避“民族”概念及其歧义的冲击。《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围绕中文语境下的“民族”概念,条分缕析,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从中华大地多民族并存的历史到近代实现“中华民族”自觉,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凝聚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之后,“中华民族”已由一种概念转变为“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这既是一种新型民族形态,也是新型民族观的体现。
在梳理与分析历史观和民族观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一书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展开分析。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华大地上各民族能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分散部族方国发展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进而形成独一无二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 这一庞大民族实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根基,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坚持内向凝聚、和平发展的独特道路所决定的。在继承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基础上,该书将其拓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并从经济相互依存、文化兼收并蓄、情感相互亲近三方面,论证了这一格局的形成机理,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缘由,从学理层面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客观性、有机性和内聚性。同时从政治、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历史等维度,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纵向层次与横向组成结构,阐释了其包容力与凝聚力。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与秩序的纵横分析,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围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分析阐释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处理好的“四大关系”,即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二是讨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任务,在持续推进物质力量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力量建设,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加快构建自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史料、话语、学科体系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加快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主干性、时代性三大原则,持续推动中华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