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见证中国时代变迁 洞察社会发展趋势——《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纪实
2025-04-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5期 作者:段丹洁 孙美娟
分享到:

  春意渐浓,草长莺飞,中国社会发展也迎来了新气象。来自《202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一系列分析判断、政策建议,生动诠释了中国社会发展动态的最新现实观察和未来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自1992年成立,从1993年出版第1本《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社会蓝皮书”),到2024年出版第33本,社会蓝皮书在一些关键历史节点上所作的阶段性判断,具有前瞻性,至今读起来仍能回味良久。是什么让这本分析和预测社会形势的年度皮书一直坚持走过了30多年?社会蓝皮书的记录,折射出中国怎样的发展缩影?未来,中国社会又将有哪些新的变化趋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社会学所”)的这支团队,听他们讲述社会蓝皮书的故事。

  做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1992年,当时主管社会政法学科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流提出由社会学所牵头,社会学所所长陆学艺实际主持,组成“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陆学艺敏锐地意识到,长期跟踪记录中国社会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即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年度调查,编著社会蓝皮书。基于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社会实际,课题组不断构建和调整社会蓝皮书的分析框架,最终形成了这33本记录中国发展脉络的“蓝色经典”。

  作为中国第一部研究与预测社会形势的智库报告,30多年来,社会蓝皮书始终以把握中长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格局、深入浅出的分析、洞察透彻的见解、凝练通达的表述,记录着中国长期以来巨大的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培林是社会蓝皮书核心编写组成员之一。1998—2001年,李培林担任副主编,2002年开始担任主编,并长期担任社会蓝皮书总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此外,他还先后担任多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对皮书的学术规范、战略发展提供了指导与设计。

  “形”是现状,“势”是趋势,回顾社会蓝皮书的发展历程,李培林感慨颇深。30多年来,他带领国内顶尖的社会学研究团队,通过调研与数据来记录当代中国,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历程,也伴随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他表示,2020年以来,我国虽经历了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剧增、新冠疫情冲击、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巨变等一系列挑战,但社会持续保持稳定。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治理发挥了特殊作用,起到对社会和谐稳定、强本固基的压舱石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李培林表示,我国基层治理在未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社会蓝皮书要密切关注这些问题,将基层治理摆在整个社会治理的重心位置。

  为什么每年社会蓝皮书都能如此准确地分析概括出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学所原所长、社会蓝皮书主编陈光金向记者揭晓了谜底,“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社会蓝皮书课题组始终坚持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直面各种发展难题,提出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战略和策略”。陈光金说,这是社会蓝皮书的价值追求,也是各位课题组成员矢志不渝的初心。

  把握社会发展的前瞻性

  “1993年社会转型进入新阶段,社会形势发生转折性变化”。

  “2005年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 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

  “2010年中国发展进入新成长阶段”。

  “2021—2025年期间中国或将走向高收入国家”……

  30多年来,在一个个关键历史节点上,社会蓝皮书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与研判,如今,这些趋势一步步得到现实的验证。

  陈光金表示,社会蓝皮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着眼全局、重点突破解决影响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难题的巨大决心、战略定力和科学谋划;见证了30多年来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宏观进展与伟大成就;记录了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和民生的显著改善;也证实了快速推进的科学技术革命对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可以说,社会蓝皮书系列,真真切切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翻看历年社会蓝皮书,记者看到它一般分为总报告、发展篇、调查篇、专题篇和附录。总报告是全书的担纲之作,由主编亲自撰写。对当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作概要性描述,提供解读当前中国社会形势的宏观视角,预测来年及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社会学所原副所长、社会蓝皮书主编王春光介绍,蓝皮书关注的重点选题都是事关国家社会经济重大发展战略的内容,总报告会选择当年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开展分析,后面的篇章集中于民生事业建设以及重大的社会调查,最后还会就当年具体的重大发展事项选择专题研究报告。

  “成绩讲足、问题讲透、前景讲明、建议讲实,这是贯穿年度总报告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社会蓝皮书副主编李炜说,若汇集30余年的总报告,就可以大致把握我国社会领域变迁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蓝皮书最大的聚焦点。李炜表示,自2020年以来的5部蓝皮书总报告的标题中有4篇都是以“现代化”为关键词。近年来的蓝皮书内容中突出了“社会现代化进程”“高质量发展”“新型就业形态”“绿色低碳消费”“食品药品安全”“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极有现实感的内容。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更是长久追踪和研判网络时代社会舆情的精彩报告。这种内容变化或侧重,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民愿景不断实现的进程,也反映了数智时代来临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面全领域的影响。

  发展篇是蓝皮书的基础板块,主要体现当年度社会事业领域的发展态势。在2025年社会蓝皮书中,发展篇聚焦人民生活、就业形势、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安全等关键领域具体论述。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崔岩在本年度关注的重点依旧是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在今年的报告中,他发现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在消费方面,居民消费能力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与巨大的潜力。他说,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随着共同富裕的持续推进我国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依据社会学所的几项重头调查,如“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资料形成的报告,很大程度上支撑了调查篇板块内容,也成为社会蓝皮书最有时效、最有看点的部分。

  记者了解到,2023年度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历时8个月,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56个区市县,624个村(居)委会,调查访问了13035个城乡家庭,旨在从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等维度,描述和评估社会发展质量状况。李炜表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强音和人民的期盼,但社会高质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调研中也必须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这些准确、全面测量出来,传递给广大民众。

  社会学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社会蓝皮书副主编朱迪和她的团队自2022年开始在蓝皮书中负责撰写城市居民绿色低碳消费调查报告,依托团队组织实施的年度“城市居民绿色低碳消费调查”,已经连续发布三年,每年根据相关政策重点和社会热点设计问卷,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设计和数据收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调查发现。尤其在2025年的社会蓝皮书中,她和团队重点分析了青年在数字化与绿色消费、以旧换新等领域的态度和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

  朱迪表示,社会蓝皮书既能够为各行业决策提供参考,又能让普通老百姓认识社会发展形势,从而提振信心。在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通过提供专业和权威的信息分析,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参考,有助于引导社会公众朝向积极、理性的思考。

  肩负社会责任与担当

  每年秋季召开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专家研讨会”,总是格外令人期待,这场研讨会也是当年社会蓝皮书写作的启动会。各位专家聚在一起汇报各自领域当年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举措、热点现象,讨论气氛严肃且热烈。在敲定好各部分的重点章节内容后,作者们便立即投入紧张的撰写中。从启动到提交初稿,再经过多次编辑校对、反复沟通,在近百天的打磨中,这部凝结着社会学人责任与担当的蓝皮书会最终在年末正式发布。

  陈光金向记者介绍,社会蓝皮书拥有一支主体稳定、局部不断更新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一种有组织科研长效机制,作者队伍不仅有来自社会学所的主创人员,更有为数众多的来自国内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

  2025年社会蓝皮书的作者来自国内16个教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研究部门。陈光金说,为了确保成果的逻辑一致性和议题重要性,课题组多次研讨,主创团队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对全部稿件进行细致严谨的统稿,确保每一篇研究报告都有较高的质量。

  “我自2013年加入社会蓝皮书编辑团队,至今已有12年,蓝皮书的撰写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让我收获颇丰。”社会学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邹宇春谈到,每一次调研、每一次数据分析、每一次讨论,都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体来看,社会蓝皮书都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但各部分略有不同。她举例说,发展篇主要利用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议题宏大且相对固定;调查篇基于各类调查数据,重点分析该议题当年的现状和问题;专题篇聚焦热点的宏观或中观议题。在她看来,正是这种相对“稳定”的特点,才恰恰能保持社会蓝皮书历年内容可比较、可延续的优势。

  王春光谈到,蓝皮书着重于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事实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展望性的判断和看法。社会蓝皮书中的数据和分析能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基础,激发学者们的思考与关注,由此推动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中国社会变迁,既有承继性,又有时代感。李炜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带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勾连历史—当下—未来的长久主题;数智时代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未来,一定要基于这两个基本面来发挥社会蓝皮书的作用。

  社会蓝皮书的持续发布,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33 年来,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的分析视角和深刻的洞察能力,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在采访结束时,主创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继续坚守这份初心,用社会蓝皮书见证中国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因为,这不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一份对时代的承诺。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