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自然崇拜,仅是人们对诸多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而图腾崇拜,则是对某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物的单一、定向崇拜。前者是后者的初级阶段及感性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认识进化与理性升华。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因子“生肖”这一概念,国人大多耳熟能详。所谓“生肖”,又称“属相”、“十二辰”、“十二属”、“十二属神”等,是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的纪年方法,亦可专指此十二种动物。其起源于何时,今已难以细考。
单一的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源自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音译。在英文中,最初有Totam、Dodaim、Totem等多种不同拼写形式,而最终被定型为Totem(含义为“他的亲族”)。首先将Totem一词引入西方学术界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译员兼商人约翰·郎格。他曾在北美生活多年,并痴迷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1791年,他出版《印第安旅行记》一书,首次提出“图腾”的概念。半个世纪后,英国旅行家格雷于1841年出版《澳大利亚西北部和西部探险记》,其中有很多对澳大利亚当地人中尚存图腾现象的描述。至此,“图腾”作为一个学术术语,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并广泛运用,且衍生出“图腾文化”、“图腾主义”、“图腾崇拜”等多种学术概念。前者代表着一个时代,亦为一大范畴、类型,所指极为宽泛,可涵盖、囊括后二者;而后二者在英文语境中常交叉混用,乃前者之子概念与分支。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阶段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受知识水平和想象力的局限,同时亦出于对包括动物、植物在内世间万物的敬畏与尊崇,当时图腾的选择,多为某种动物、植物及自然物的具象,或上述具象的简单组合体。而是否以具象作为标记即图腾,是认定其是否处于图腾文化时代的首要标准,也是图腾崇拜的主要特征。
图腾崇拜的另一特征,是其与祖先崇拜合二为一,难分难解。图腾作为崇拜对象,自然形象仅为表征,而通过图腾体现血缘关系,凝聚氏族成员,保证群体在血缘上的统一性,是其主要功能。其内涵有三:首先,图腾之名即群体之名,同时将其尊为群体的祖先,确信本氏族全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使图腾与逝去的祖先合体,并成为标志物;其次,将图腾作为血缘亲属,对其以祖父母、父母等称谓称呼,将长辈视为图腾之化身;再次,将图腾作为群体保护神,从中获取精神支撑。
从人类学视角观察,人类早期社会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大阶段。自然崇拜,仅是人们对诸多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而图腾崇拜,则是对某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物的单一、定向崇拜。前者是后者的初级阶段及感性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认识进化与理性升华。
研究发现,在图腾崇拜领域,崇拜对象以动物居多。而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早期人类对自然万物认识程度的肤浅,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基础原因。这是因为,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与人类共性甚多:相貌相像,习性相似,甚至多有人所不及之处。如鸟之高翔、马之善走、牛之多力、虎之凶猛等,其在生命力及繁殖力方面,亦远胜人类,故而常被用作本氏族的徽号与标志。其全体成员虔诚地确信,自己与作为徽号或标志的动物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因而不仅毕恭毕敬、奉若神明,而且不离不弃、相伴相依。
鉴于图腾崇拜是动物崇拜与祖先崇拜合二为一的产物,也就是说是人与动物之合体,在民族志所收集的材料中,以动物为图腾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据在澳大利亚的调查统计,704种图腾中,动物图腾竟多达650种。究其原因,与人类社会曾经历漫长的狩猎时代与畜牧时代大有关联,而图腾崇拜盛行于狩猎时代与畜牧时代早期。这一阶段,人类曾靠狩猎获取食物以求得生存,而狩猎的对象,则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所处自然环境不同,动物崇拜之对象也有异。分析考古发掘所获而推论,作为早期工艺品兼生活用品的陶器上的动物图案,大都是工匠所属部族的图腾。而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情况,亦大致如此。黄河流域以北,狩猎与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故而出土彩陶中,动物图案甚多,鱼纹、蛙纹、鹿纹、鸟纹、虫草纹、蜥蜴纹等,不一而足。
兽纪年方法与十二生肖
最早将“图腾”一词引入我国的是清末著名学者严复。其于1903年将英国学者爱德华·甄克思所撰《社会通诠》一书译为中文时,首次将“totem”一词对译成“图腾”,并被中国学术界接受而成为通用译名。严复在按语中指出:“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余众者也。北美之赤狄,澳洲之土人,常画刻鸟兽虫鱼,或草木之形,揭之为桓表。而台湾生番,亦有牡丹槟榔诸社名,皆图腾也。由此推之,古书称闽为蛇种,槃瓠犬种,诸此类说,皆以宗法之意,推言图腾,而蛮夷之俗,实亦有笃信图腾为其先者,十口相传,不自知其怪诞也。”
这是对中国古籍中蛇种犬种图腾等现象最早的诠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古代蛇图腾信仰,不仅可以从古代典籍中,而且也可以从体质人类学资料中,找到多方面的例证。且不仅是蛇图腾,其他动物图腾亦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在我国先秦至汉初成书之古籍《山海经》中,记载有大量神话传说。透过这类神话,可体味出动物崇拜即图腾崇拜的遗痕。如《山海经·海外北经》有云:“其为人大,左手操青蛇,右手操黄蛇”。《海外东经》有云:“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其中蛇形即为图腾。《北次三经》有云:“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表明炎帝后裔之东方部族分支,当有鸟图腾存在。
在正史当中,亦不乏动物图腾之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中,曾记载黄帝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之六氏族通过阪泉之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后又通过涿鹿之战击败以蚩尤为首之九黎。而在另一部先秦重要史籍《左传》中,曾有“太昊氏以龙纪,少昊氏以鸟纪”之记载,意即太昊氏以龙为图腾,少昊氏以鸟为图腾。以上文化遗存,无疑是我国生肖文化系列发展之基础,当可与“十二生肖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以动物纪年”一说互为参证。
我国自虞舜时代始,便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形成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之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旧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考证云:“盖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表明时至清代,学者便已察觉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兽纪年方法与十二生肖之间相互联系的蛛丝马迹,并断定前者乃后者之渊源也。由此可以推论,十二生肖的产生,依托于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盛行与干支纪年法的运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