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Mair)年逾古稀,一生都在不断拓展汉学研究的新领域。2012年,梅维恒应邀来北京大学作“汉学的往昔与今日:方法与挑战”的讲座。来访期间,他发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究基地的英文翻译均未使用“汉学”(sinology)一词,由此他不禁提问,汉学是否死了?是否完全被中国学取代了?对此,他在会上解释道,是汉学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领域更加宽广了。
潜心研究敦煌变文20年
梅维恒曾在尼泊尔工作并生活过两年。这段经历促使他在1967年秋前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佛学,同时学习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不久梅维恒获得了优厚的马歇尔奖学金,转学至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开始研究佛学并接触敦煌学。之后,他又来到哈佛大学继续研究佛学和敦煌学。1976年完成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理教授。
梅维恒潜心研究敦煌变文20年,出版了《敦煌通俗叙事文学作品》、《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以下简称《绘画与表演》)、《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三部专著,发表了多篇论文,不仅指明了敦煌变文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叙事革命,也奠定了他敦煌学大师的地位。季羡林曾督促弟子翻译并亲自审定了梅维恒《绘画与表演》的中译本:“他(梅维恒)的眼光开阔,看得远一些。我们不注意的一些东西,他注意到了。我们也要眼界开阔一些,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从全世界文化交流,来看敦煌文化、敦煌文学。”钱文忠认为,梅维恒三部曲用更广阔、更深刻的眼光来看待俗文学、民间文艺和文化交流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绘画与表演》能给中国学界许多启迪。梅维恒敦煌学研究雅俗共享,广受好评,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理解。
新疆,是他第二故乡
1988年梅维恒率领美国博物馆代表团访问中国,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中栩栩如生的木乃伊令人叹为观止。他留连3小时,从此与新疆木乃伊研究结缘。他在新疆各地碰到过不少人长得像印欧人,在《史记》、《阅微草堂笔记》等著作中亦见到过有关“白种人”的记载。在北卡罗纳大学翻译《庄子》时,更是对新疆木乃伊魂牵梦绕。1991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冰人“奥茨”的发现与研究状况。“一个冰人有很多学者研究,很多新疆木乃伊却没人研究。我深感不公平。”他立即决定申请经费从事研究。斯坦福大学人口遗传学家路易吉·路卡·卡瓦利-斯福扎(Luigi Luca Cavalli-Sforza)不仅乐意参与这项研究,还愿意为其提供资金。
西方探险家早就发现了小河墓地,但并未对木乃伊展开科学研究。“这些木乃伊位处亚欧大陆的中部,中国和西方的专家都不曾触碰这个领域,所以我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考古学家。”1996年,梅维恒邀请世界各国30余位不同学科的专家聚会宾夕法尼亚大学,其中包括欧洲考古人类学权威、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伦福儒,共同研究新疆木乃伊及相关问题,引起了学界轰动。新疆木乃伊的名气终于赶上甚至超过冰人“奥茨”,梅维恒也由敦煌学家、汉学家变成了木乃伊研究专家和著名人物。会后出版的长达千页的论文集,成为新疆木乃伊和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经典。随后,印欧人起源研究权威马尔罗更主动与梅维恒合作完成了《塔里木木乃伊:古代中国来自西方的最早民族之谜》,成了雅俗共享的畅销书。
梅维恒一直跟踪参与新疆木乃伊的发掘研究,对小河墓地、古墓沟及其他遗迹了如指掌,对许多细节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新疆木乃伊的形态各异,所包括的不止一个人种或民族。梅维恒和金力等中美学者联合对小河墓地基因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印欧男人与东西方的妇女共同生活在约4000年前的塔里木盆地,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可上溯至4000年前。由此说明,维吾尔族人是混血而成,以往西方的研究,缺乏对新疆木乃伊和维吾尔族人基本的了解。梅维恒所倡导的研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史前新疆和当代维吾尔族人的认识。
“塔里木盆地是欧亚的心,我的第二故乡,深深地吸引着我!”梅维恒很熟悉新疆这片土地,曾指导拍摄了多部新疆题材的电影和电视纪录片。他难掩自己对新疆的热爱,曾深情地表示,“新疆每一寸土地都很亲切”。他对新疆木乃伊的研究工作更是着迷,甚至为每一具木乃伊都取了名字:长睫毛的“小河美女”,红发高鼻的“大将军”。“我愿死在新疆,成为木乃伊。”他对新疆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从他的言谈中足以彰显。新疆木乃伊的发现与整个欧亚人类的发展关系极大,相关的课题很多。梅维恒有一个大胆的猜想:讲吐火罗语的小河人或古墓沟人,是中西文化文流的先锋。
天涯是一村
梅维恒一个人在敦煌学、翻译学、木乃伊和吐火罗语研究四个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是这个时代的先驱者。梅维恒虽年过古稀,但生活如行云流水,童心犹存,仙风道骨又有君子之风。遥想雷厉风行,近观温柔敦厚,交谈如沐春风。他仍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其他名校讲课,不仅是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还是乐此不疲的老顽童,朋友遍天下。生活中,他总是和颜悦色,几乎从来没有生过气。他与前辈季羡林、周有光等关系密切,和同辈徐文堪、项楚、余太山、韩康信、王炳华等是朋友,与晚辈林梅村、荣新江、钱文忠等相处融洽。一个美国人,一生致力于中国研究,每当发现美国和中国有些隔膜和误解的时候,他就设法穿针引线,来往两国之间近百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他想法帮助中国,也帮助美国,让彼此不要互相敌对。他的研究范围看似漫无边际,其实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他愿世界更加和谐美好的殷切希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链接
梅维恒(1943— ),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敦煌学,涉及翻译学、新疆干尸和吐火罗语。《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敦煌通俗叙事文学作品》奠定了“北美敦煌学第一人”的学术地位。翻译《老子》、《庄子》、《孙子》,合著《塔里木木乃伊:古代中国来自西方的最早民族之谜》、《神圣展示》、《茶叶正史》,主编《中国—柏拉图学报》、《邂逅亚洲丛书》,《华语语系世界系列》、《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哥伦比亚中国古代文选》等。他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并出版经典论文集《中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