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进新时代社会公德研究
2022-04-1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4月15日总第600期 作者:辛向阳
分享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公德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道德命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社会公德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深具学术含量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公德发展也进入历史性的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进行不懈探索。《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王维国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从建设和治理的双重维度,对新时代社会公德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索。

  其一,深厚的理论自觉。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持续创新。该书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论是逻辑框架、内容安排,还是理论分析、实践举措,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努力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剖析,确保了研究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导向。同时,作者有着一定的理论创新自觉。从研究视角看,作者突破教育单一角度的局限,从建设和治理的双重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从研究内容看,坚持整体研究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对社会公德的相关议题开展整体研究,又着重讨论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德与私德的内在关系,总结了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的历史经验,分析了网络公德、环境公德等新型社会公德类型。从研究方法看,作者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数据对比分析,做到了政治性、学理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其二,宏阔的历史视野。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是从历史走来的。推进新时代社会公德研究,有必要梳理历史演进,从时空变化中探究其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的现实内涵,并运用于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中,力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作者坚持宏大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社会公德在中国的历史演进,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的成效,并提出分析新时代社会公德整体向上向善的社会基础,从宏观上深刻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取得重要实践成果,该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基本经验的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社会公德的建设规律、教育规律和治理规律,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与使命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把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推向新的高度。

  其三,深入的现实关切。社会公德是在相对稳定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正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公德的实然态势,认识社会公德发展的规律,需要不断跟踪调查研究。作者采用问卷调研与跟踪对比的方式,考察和研究了新时代社会公德的总体现状、变化情况,提出整体向上向善是新时代社会公德发展变迁的主导趋势,为引导公众增强道德自信提供了学理支持。在把握主流、整体肯定的基础上,作者对当前公德突出问题进行了追踪调研,从主观和客观的双重维度科学分析了目前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危害。作者提出,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相比,当前社会公德缺失问题较为严重。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网络等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解析,作者认为,当前社会公德困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市场经济冲击与公共领域的不发达、公德体系与制度体系的治理合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为社会公德积累的资源有限、社会公德自身难题及其他领域道德问题的“风险倒灌”等。

  其四,鲜明的实践导向。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必将给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提供强大动力与广阔空间。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深入思考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问题。从实践视野看,探索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的有效路径和举措,为解决社会公德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作理论准备,是当前社会公德研究的重点任务。开展社会公德研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学理泛论与理论推断,而应坚持理论与方法相统一、学理与实践相统一,积极探索社会公德建设和突出问题治理的应对举措,注重把方案、对策和建议贯彻落实于具体层面。作者提出,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新时代持续推进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必须构建起内容协调、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并以教育涵育机制、有效治理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为重点,探索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双重突破,推动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