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发展
2025-10-3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8期 作者:王宏伟 张明妍
分享到:

  ◇王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张明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指出,中国坚持将妇女事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宏阔实践。中国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着“半边天”作用。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福祉,科技事业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女性为科学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科学史已证明了这一点。伴随着高度重视女性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在促进女性教育公平和参与科技活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大批女性活跃在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女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较多,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在总量和储备上实现了快速提升。伴随我国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对女性教育权的逐步重视,截至2022年,我国现有取得高等教育学历的女性科技人力资源4495.9万人,占总量的41%。2015—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女性比例总体稳定在53%以上,未来我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

  高校女性教师绝对数量以及相对比例稳步提升,比重超过半数。根据2015—202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结果,女性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的参与程度整体上呈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2023年女性专任教师高校任职占总专任教师的比例增长至53.66%,超过了男性专任教师人数。其中,普通本科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50.91%,高职(专科)院校女性专任教师占58.81%,特别是低年龄段的教师,女性占比相对更高。

  女性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贡献度稳步攀升。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总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各种科技类人才奖项中,女性科技工作者数量明显增加。一方面,体现了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中兼顾性别的平衡性,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给予更充分的肯定和重视,并为女性职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环境和更为宽广的晋升路径。

  女性科技工作者走上国际舞台,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中国科协通过发挥全国学会作用积极吸纳女性会员,促进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学会任职、设立女性分会等方式,女性科技工作者融入科研社会网络的机会有所增多。凡是成立了女性科技工作者委员会的全国学会均积极响应,开辟了女性论坛或女性专题学术活动,尤其是国际学术会议中的女性论坛,为更多中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走上世界科技舞台创造机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组织中具有任职渠道,在国际组织中的活跃度较高。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倾向性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发展,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但在文化观念、外部环境、政策制度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如女性科技工作者由于需要照顾家庭,工作时间相较男性更少,发展机会相较男性更少,特别是孕哺期对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有突出影响,导致高层次女性的比例过低、话语权不足等。未来需要继续推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为支持女性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提供更多实际保障,塑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科技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科研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引导机构为女性科技工作者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监督监管机制,给予科技女性平等的晋升、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在同等条件下实行女性优先原则。加强科技女性继续教育,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的机会,筹备设立“鼓励科技女性后备人才的专项成才计划”。在科研项目评审中,考虑将性别维度作为评审考察的内容之一,推进科研团队组成的性别多样化。在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建设、评委选聘等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女性专家比例,提高女性在科学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

  第二,尊重女性生育对社会的贡献,帮助女性科技工作者平衡家庭与职业规划的关系。为孕哺期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有效政策,保证其科研活动的权益受到保护,尤其在考核评价、长聘职位聘任等方面,适当放宽对孕哺期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期限要求。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对孕哺期女性的保障,为孕哺期女性提供哺乳室、建立单位托儿所或育婴室,并给予一定的托儿补贴。科研机构与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合作,鼓励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社会化家政服务,帮助其合理平衡事业发展与家庭责任间的关系。关爱女性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对孕哺期女性加强心理疏导和健康支持。

  第三,加大力度宣传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事迹和成果,强化女性自立自强和价值观念教育。科技界、公众和社会媒体应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多重视,扩大和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大力宣扬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示女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职业发展历程,积极传播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劳动成果。宣传女性风采,不仅是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鼓励,而且能够激发更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充实壮大科技工作者队伍。

  第四,鼓励并支持女学生从事科技工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后备资源。鼓励高校在理工科专业专门设置优秀女大学生奖学金,一方面保障科技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另一方面帮助激励女学生成长成才,使得科学研究成为更多女学生的终身职业选择。在不同阶段学校教育中,注重加强女性的信心培养、自我价值培育教育内容,培养女性在社会中的积极进取心态,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