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俄罗斯;德国;历史反思
【作者简介】张盛发,195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07)
德国和俄罗斯是欧洲和世界历史上的两个传统大国。近现代以来,它们都曾拥有一段不仅改变自己国家命运而且影响欧洲和世界发展进程的显赫历史。1871年,普鲁士通过与法兰西的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一个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版图。进入20世纪后不久,德意志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肇事国,而30年代初建立的纳粹德国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到1939年中,在短短的1/4世纪的时间里,主要是德国人让世界两次尝到了国际大战的滋味,让许多国家受到战争铁蹄的蹂躏。德国历史上这些让人恐惧的“黑暗”时期是众所周知的。
沙皇俄国在1875年废除了农奴制以后缓慢地迈进了工业化社会的行列,这个相对落后的欧洲大国在世界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上并不逊于其他大国,作为英法俄协约国之一,沙皇俄国是一战的重要参与者。不过,在一战战胜国的名单上已不见沙俄的踪影。一战末期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在建立了斯大林模式的苏联大地上,发生了俄罗斯官方所称的“政治镇压”和一些史学家所言的“大恐怖”。在战争幽灵不断显现和风云变幻莫测的复杂局势下,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纳粹头目希特勒走到了一起,苏联和纳粹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旋即德国放手进攻波兰,世界再次陷入战争灾难。所以,俄国历史上同样有着一些令人震惊的“黑色”篇章。
俄罗斯和德国的“黑色”历史中既有各自所属的单独篇章,也有紧密相缠的共同部分,前者基本影响本国的社会发展和演变,后者则主要产生严重的地缘政治后果。无论是各自的过去还是共同的历史,它们都对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产生过消极负面的影响,都需要认真分析和深刻反省,以便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在国内坚持民主和法制的发展道路,在国外恪守和平与正义的行为准则。但是,俄罗斯(含苏联)和德国战后对待本国“黑色”历史的态度和立场差别很大:苏联对历史上的“黑暗”现象基本上是讳莫如深,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则要一分为二地对待苏联及其领导人斯大林;德国完全否定和严厉批判第三帝国及其领导人希特勒。在一些共同和相关的历史问题上,两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争论。造成它们不同态度和引起它们分歧与争论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民族性格,
一 俄罗斯和德国对待自己历史上“黑色”篇章的不同态度
俄罗斯和德国历史上的统治者都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黑色”历史,前者如俄罗斯官方所称的苏联时期的“政治镇压”,后者则是纳粹德国的屠杀和侵略。历史上的“黑色”篇章是无法更改的,但是,后代们如何看待和如何处理这段历史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在这方面,俄德两国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德国对纳粹时期的历史采取全面否定、严厉批判和深刻反思的态度。纳粹历史是一部充满着血腥和罪恶的历史。1933年1月,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上台执政,建立纳粹独裁统治,实行对内镇压和对外侵略的政策。1939年9月,纳粹德国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并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战后,根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决议和1945年10月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决定,开始对德国实行清算纳粹罪行和摆脱纳粹统治后果的非纳粹化措施。非纳粹化的主要内容是:废除民族社会主义党及其分支机构;解散所有的纳粹机构并确保其不能以任何形式复活;禁止任何纳粹活动和宣传;起诉犯有战争罪、反和平和反人类罪的人以及纳粹积极分子;解除纳粹分子担任的重要职务;废除法西斯法律;从国民教育体系中剔除纳粹理论[1]。
德国的非纳粹化首先是由战胜国开始的,它在西方占领区和苏联占领区是以不同方式实施的。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纳粹分子和纳粹组织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公审,不仅严惩了罪犯,同时也全面揭露了德国纳粹政权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8~1949年,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和苏联占领区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东德自认为是一个已经实现反希特勒抵抗运动战士愿望的反法西斯国家。当时官方的说法是:纳粹分子也是复仇主义者,他们受到美帝国主义鼓励,盘踞在西德(正因如此柏林墙被官方称为“反法西斯保护墙”),而东德已经永远地告别了纳粹的过去,以前的纳粹分子已经从东德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完全被清除[2]。这样一来,批判和反思纳粹历史的任务基本上落在自视为德国历史继承者的联邦德国身上。
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3]。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后来,勃兰特在描述当时情景时写道,“异常的负担一直伴随着我的华沙之路。没有任何地方的人民象波兰人民那样遭受苦难。在我前往华沙的路途上,我一直想着华沙犹太人区拼死战斗的情景。”[4]他觉得,“必须做些什么事情以表达出在犹太区纪念碑前悼念的特点。在德国历史的深渊里背负着被杀害的几百万人的重担,我做了当人们在言辞不济的时候所做的事情。”[5]
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6]
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作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7]。
德国领导人还公开表示,德国应当正确看待纳粹历史。198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联邦议会的讲话中阐述了“5月8日”对德国的含义。他要求国人正视和反思历史:“我们必须并且我们也有力量用眼睛直面真相——不要美化和不要歪曲。”“对于我们来说,5月8日首先是一个记住人民被迫遭受苦难的日子。它也是一个反思我们历史进程的日子。我们越是诚实地纪念这个日子,我们就越能自由地以应有的责任感面对结果。”他指出:“5月8日是解放日。它把我们所有人从民族社会主义政权的野蛮和暴政下解放出来。”他认为,5月8日投降日既是纳粹执政的结果,也是纳粹历史的结束和美好未来的种子:“没有谁会因为这种解放而忘记巨大的苦难,对于许多人来说5月8日只是刚刚开始。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战争的结束是逃离、驱逐和失去自由的原因。这种原因要追溯到暴政的开始,是它引起了这场战争。我们不能把1945年5月8日同1933年1月30日分割开来。今天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没有理由要参加胜利的庆祝。但是我们却有一切理由要把1945年5月8日理解为德国历史上歧途的结束,这种结束包含着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的种子。”[8]魏茨泽克的讲话深刻反映了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让德国人永远铭记历史,1996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51周年之际,根据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的倡议,每年的1月27日被设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德国对于自己“黑暗”历史的认识、反省和批判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2005年1月25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对纳粹德国的罪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解剖和反思。他表示,德国人民对于当时的大屠杀负有责任,仅仅谴责“恶魔希特勒”是无法解释集中营那种恐怖的,因为,“纳粹意识形态的邪恶并非突然产生。思想上的野蛮残忍和缺乏道德上的自抑是有其历史的。事情十分清楚:纳粹意识形态是人民自愿接受并且予以执行的。”他指出:对种族屠杀的记忆是德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记住民族社会主义时代及其罪行是一种道义责任……确实存在着忘掉和压制它(记忆)的邪念,但是我们不会屈从它”。他认为,“抵制新纳粹分子的攻击性煽动和持续进行的缩减纳粹罪行的试图,是所有民主党人的共同义务。”[9]
2013年1月27日,这个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恰好与1月30日希特勒就任总理80周年纪念日相遇。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她的每周播客中承诺,德国将继续为纳粹所犯罪行承担责任。她说:“我们当然对民族社会主义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尤其是大屠杀的受害者承担永久的责任。”她坦诚地表示:“我们承认历史,我们不隐瞒任何事情,我们不压制任何事情。我们必须正视它,以确保我们在未来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伙伴……”[10]
1月30日,默克尔为《柏林1933——走向专制之路》展览揭幕并发表深刻的反思演讲。她指出,希特勒上台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警告,独裁者只用了六个月就消灭了德国社会的“多样性”。同时,她直率地强调当时德国社会的责任:“纳粹崛起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德国社会精英同他们在一起,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德国大多数人至少容忍这种崛起。”[11]
同年8月20日,默克尔前往纳粹历史上第一座集中营——达豪集中营,这是德国历史上首位造访该座集中营的总理。她在随后发表的简短讲话中说,悼念集中营囚徒使她内心感到“悲伤和羞愧”,达豪集中营应当成为德国公民的永久警示。她强调,对受害者苦难的记忆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年轻人应当知道德国所造成的苦难[12]。
数月后,11月9日,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举行了“水晶之夜”75周年纪念活动。德国其他许多城市和城镇举行了烛光守夜活动,倾听犹太人幸存者的回忆,悼念水晶之夜的牺牲者。默克尔总理表示,水晶之夜“是对犹太人进行的难以置信的侮辱……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最低点”。她指出:“不幸的是,后来德国历史的发展更具戏剧性,最终以大屠杀结束。”她号召德国人永远不要忘记过去[13]。
2013年是希特勒上台执政80周年纪念日,负罪感沉重的德国人结合其他纪念日,把该年变成了忏悔之年。为了反思和记取纳粹政权在德国建立、发展,以及对内迫害和对外侵略的沉痛历史,德国举办了多种纪念活动。从1月份开始,在“被摧毁的多样性”主题年框架内,共计举办了有170个社会机构参与的1 000多场活动。
近年来,针对国内出现的新纳粹分子组织的活动,德国政府采取了严密追踪和严厉取缔的措施。例如,2009年,德国最激进的新纳粹团体之一的“忠于祖国的德国青年”组织了名为“希特勒地堡”的周末帐篷野营活动,向儿童灌输种族主义思想和仇外情绪。警方在行动中没收了供孩子们讨论的“血统纯洁”和“犹太人与外国人威胁德国人民生存”的“教育”材料,以及将犹太人和外国人描绘为“祖国敌人”的连环画。德国内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表示,“我们将尽力保护我们的儿童和年轻人不受鼓吹者的影响。”[14]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批判是严厉的,忏悔是真诚的。
同战败的德国完全不同,除了赫鲁晓夫曾经在批判斯大林时少许掀开过苏联历史上的“黑色”篇章,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要求填补历史“空白点”外,苏联在战后对自己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基本上是讳莫如深。
作为战胜国的苏联在战后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东欧势力范围和安全带的世界性大国。战争缓解了斯大林体制在战前已经显露的危机,掩盖了工业化、集体化和大清洗所产生的尖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战争的胜利使斯大林产生了胜利者不受审判的自鸣得意,更使他发出了苏维埃制度比任何其他制度更为优越的自我欢呼。所以,尽管战前苏联发生过大规模的“政治镇压”、建立了残酷的“古拉格”集中营及同纳粹德国有过不光彩的勾结和交易,但是,在战后的苏联触及和了解这些可怕历史的机会简直是微乎其微,更遑论对其反思和批判了。
1956年2月,在斯大林去世三年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报告中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指出,个人崇拜的最大危害就是破坏革命法制,使许许多多过去维护党的路线的无辜的人们受到迫害。他揭露斯大林在镇压中采用“人民的敌人”概念:“凡是在某一点上不同意斯大林的人,或者只是被怀疑有敌对打算的人,或者仅仅是受到诬蔑的人,都可以加上这个罪名,对他横施镇压,破坏革命法制的一切准则。”赫鲁晓夫还揭露,斯大林战后破坏苏维埃国家的民族政策,把许多民族从原住地大规模地迁移走。所谓“列宁格勒案件”和“医生间谍案件”均系伪造[15]。但是,在斯大林时代成长并且同样习惯于斯大林体制治理方法的赫鲁晓夫本身就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历史局限性,他无法去除斯大林体制在他身上留下的时代烙印,所以他对斯大林体制的批判是有限的,对斯大林时期“黑暗”历史的揭露当然也是局部的。在赫鲁晓夫1964年10月被罢黜后,斯大林体制整体上依然如故,因而再无后任领导人敢于触碰苏联历史的禁区。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长期尘封的苏联时期的“黑色”篇章再次被翻开。其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以公开性和民主化拉开帷幕的。在公开性的条件下,苏联报刊被鼓励去填补历史的“空白点”,苏联人民第一次有可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真实历史。他们不仅了解了本国历史上如30年代“政治镇压”的残酷事实,而且也知道了二战前夕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二战期间屠杀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苏英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等被官方长期隐瞒的历史事实。
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领导的已经建立民主体制基本框架的新俄罗斯,开始以新的方法处理苏联历史问题。1992年通过了“为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法律,并且把10月30日定为俄罗斯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史学研究也进入了多元化的新阶段,有关苏联历史的档案资料和专著论文层出不穷。随着档案文献的公布,有关苏联时期的一幅幅历史画面逐渐地被勾勒出来。但是,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评价,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却各执已见。
1999年12月30日,即将出任代总统的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对苏联70年历史作出了总体否定的评价:“或许主要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获得自由。而且,用意识形态的方法处理经济使我们国家注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是那么痛苦,但是,几乎在70年时期里,我们一直行走在脱离人类文明康庄大道的死胡同里。”[16]
然而正式担任总统后普京开始修正原先立场,反对全盘否定苏联。2000年12月,普京向国家杜马提交有关国家标志(国徽、国旗和国歌)的法案,针对有些人反对使用沙皇时期和苏联时期的一些国家标志,普京明确表示不能同意。他认为,如果按照反对者的逻辑,也要把几个世纪以来俄国人民取得的成就一笔勾销。尤其是关于苏联时期,他问道:难道除了斯大林的集中营和镇压外我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忆了吗?我们把杜纳耶夫斯基、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加加林等人置于何处?我们又怎么对待1945年春天的胜利呢?所以,普京建议把苏联国歌的旋律作为俄罗斯国歌。普京认为:“如果我们同意无论如何都不能使用以前时代的标志包括苏联时代的标志,那么,我们就是认为我们整整一代同胞、我们的母亲和父亲们过去的生活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枉然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从理智和良心上我都不能同意这种看法。”[17]自此以后,普京对待苏联历史的立场越来越偏离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所持的观点,更多地着眼于苏联时期的正面因素。
2010年12月27日,在由总统梅德韦杰夫主持的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会议讨论俄罗斯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关系问题时,时任总理普京赞扬苏联时期解决了民族关系问题:“要知道,在苏联,民族关系是没有问题的。苏维埃政权成功地创造了各民族和各宗教和平的局面……我从来不记得在列宁格勒发生过什么民族主义。就是莫斯科肯定也没有,在苏联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18]
2012年8月16日,在第三次就任总统后不久,普京在同俄联邦主体人权代表谈话时再次提醒苏联时期也有积极的东西。他说:“当时做了许多消极的事情,但是也发明了许多积极的东西。例如,在我看来,苏联时期的‘苏联人民’和‘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的概念就是有益和团结性的。”[19]
不久,普京再次流露对苏联模式的怀恋之情。8月31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批评俄罗斯国防工业落后状况时,普京要求再创斯大林时期的工业辉煌:“我们必须完善整个国防工业综合体的机制,需要在国防部门现代化方面取得如上世纪30年代那样强有力的综合性的突破性发展。”[20]众所周知,苏联30年代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国家工业化始于192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固然很大,但那是以破坏重工业与农业等部门平衡,通过高积累和剥夺农民的野蛮方式展开的,并且还大量使用了集中营囚犯的强制性劳动。如果说,普京把苏联国歌的曲调重新置入俄罗斯国歌只是一种简单的怀旧,那么,要求重复30年代工业化的突破近乎于想要借用苏联时期的某种发展模式了。
对于苏联时期的“政治镇压”,普京虽然持坚决谴责的态度,但同时认为,苏联的可怕篇章并没有超过其他国家。2007年10月30日,在俄罗斯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的时候,普京发表了措施严厉的悼念讲话。他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是特别的悲剧,因为它的规模太大了。须知,数十万人,数百万人被消灭,被送往集中营,被枪决,被折磨,而且这些人遭受这一切通常都是因为自己的言论[21]。然而,就在几个月前,普京刚刚发表过为苏联历史上“黑色”篇章辩护的讲话。当年6月,在会见部分历史教师代表时,普京表示:“至于我国历史上某些值得探讨的篇章,是的,它们是有的。任何国家历史上都有这样的篇章!我们比其他国家还少一点这样的篇章。而且,我们的这些篇章并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可怕。是的,我们有过可怕的篇章:让我们回忆一下从1937年起所发生的事件,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切。但是,在其他国家同样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不管如何,我们没有对平民使用过核武器。我们没有对几千公里的地区洒过化学用品,没有对比如越南这样的小国扔过比整个卫国战争时期还多的炸弹。我们没有其他黑色篇章,比如象纳粹那样的。”普京还振振有词地说:“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会有自己的兴衰成败!不能允许别人把负罪感强加给我们,让他们想想自己吧。”[22]
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普京经常采用“一方面”和“另一方面”、“虽然”和“但是”那样平衡折中的方法,实际上反对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地位。2002年1月,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回答“斯大林在俄国历史有什么地位?”时,普京毫不含糊地说,“斯大林当然是独裁者。这没有任何疑义。这个人很大程度上遵循维护个人权力的原则,在我看来,这是不言自明的。”但他补充说,“问题在于,正是在他领导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无视这一事实是愚蠢的。”[23]
2009年12月3日,在与网民对话时,对于网民的提问“您认为斯大林的活动总体上讲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普京先是避而不答,称对斯大林的活动“无法作出总体评价,理由是:“你说是‘肯定的’,一些人将会不满意,你说‘是否定的’,另一些人则会不满意。”然而,普京还是以“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的方式对此作出了令人寻味的回答。一方面,普京指出:“从1924年起至1953年,那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我们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任何人现在都不应该诽谤那些组织和领导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后果将更为惨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普京又说,“所有这些积极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然而这却是以不可接受的代价获得的。不管怎样,发生了镇压的情况,这是事实。我们数百万同胞遭到了镇压。这样的管理国家和取得成就的方式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做是不可以的。”[24]
第三次就任总统后,普京为斯大林的辩护和对斯大林的赞扬几乎不加遮掩了。2013年6月11日,在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普京指出:“今天我们了解了斯大林,以前我们不了解他。以前,这是一个独裁者和暴君。但是,我非常怀疑,1945年春天,如果斯大林手上有原子弹的话,他会对德国使用。1941~1942在国家面临生死攸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原子弹。而在1945年敌人实际上已经投降,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而美国人却对已经失败的日本而且是一个无核国家日本使用了核武器。”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非常清晰的:斯大林不仅是理智的,而且在是否对敌人使用核武器问题的尺度上比美国人掌握得更好,这能是一个独裁者和暴君的表现吗?”[25]
同年12月19日,斯大林诞辰134周年(12月21日)之前,在每年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如何看待有关恢复斯大林纪念碑和捷尔任斯基纪念碑意见时,普京作了肯定的暗示。他虽然说这个问题应当由莫斯科当局和莫斯科杜马来决定,但他不可思议地把在17世纪英国革命中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护国公”克伦威尔同斯大林进行比较:“克伦威尔同斯大林有什么特殊的区别?您能告诉我吗?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从我们的自由派代表角度和我们政治结构的自由范围看,他也是一个血腥的独裁者。他是一个非常奸诈的男人,必须说,他在英国历史上发挥了各种不同的作用。他的纪念碑竖立着,没有谁会拆掉它。”[26]普京这段话给人的感觉是:既然克伦威尔和斯大林都是独裁者,可以有克伦威尔纪念碑,难道斯大林纪念碑就不能有吗?
在普京前两任总统任期与第三任总统任期之间,2008年5月~2012年5月,自由主义者梅德韦杰夫担任过一届总统职务。梅德韦杰夫任内总体上对苏联和斯大林持否定和批判的立场。但是,由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政坛上的不同分量和地位,前者当然更能代表和反映俄罗斯官方的立场。
在涉及对外关系的历史问题上,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一贯采取不妥协的强硬立场。俄罗斯和波兰关系中存在着二战爆发时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及随后屠杀波兰战俘的卡廷事件等持久的“痛点”。在前一个问题上俄罗斯对于波兰的道歉要求至今三缄其口,而在后一个问题上俄罗斯姗姗来迟的道歉并不能令波兰人满意。2005年5月,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俄罗斯不会就苏联当年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进行道歉和赔偿。2013年3月,普京公开为1939年苏军入侵芬兰进行辩护。他认为,苏联同芬兰进行战争是想纠正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所犯的历史错误,因为当时同芬兰的边界“距离彼得堡只有17~20公里,这总体上对拥有500万居民的城市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27]。
总体而言,除了隐瞒历史,苏联时期根本就不存在反思历史和吸取教训的问题,而在今天的俄罗斯,虽然不再讳言苏联时期的“黑色”篇章,虽然也可以谴责斯大林是独裁者,但是还说不上对苏联历史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更谈不上在国家层面上就一些历史问题表示忏悔。
比较起来,德国和苏联—俄罗斯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是有很大差别的。德国领导人以其特有的严肃认真的方式勇于解剖和反思自己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并作出真诚的道歉和忏悔。俄罗斯领导人对本国历史“黑色”篇章的谴责和批判则是有限的,并且伴之以辩护的色彩。
二 俄罗斯和德国在共同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论
俄德两国共同交集的历史涵盖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包括一战、二战和冷战,其中矛盾和争议最为集中的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苏联的卫国战争)。二战时期的苏德关系史以德国侵略苏联为开端和苏联打败德国告结束,一个清楚的事实是:德国是侵略者和战败国,苏联是受侵略者和战胜国。但是,除了这一点明白无误外,在许多与二战史有关的问题上,俄德两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评价问题
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问题上,俄罗斯同西方一直存在着尖锐的观点对立。俄罗斯始终强调1938年西方国家同德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是对德国的绥靖和纵容,意在推动德国向东侵略。西方国家总是习惯于把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的斯大林主义进行比较并且强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责任。
2009年8月11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70周年前夕,德国驻俄罗斯大使施密特接受俄罗斯《报纸报》读者书面采访时对上述条约进行了明确的评价。一位读者要求大使直截了当地回答:“您认为,断言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引注)是欧洲两个极权主义政权的秘密勾结是歪曲历史吗?”大使明确作出否定的回答:“事实如下:条约被称作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是由两个外交部长签订的。条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开的——没有运用暴力,有个秘密附加议定书——里面讲的是划分势力范围。这是历史真相。”大使委婉地告诫俄罗斯:“我想说说对待这一事实的基本态度。我们谈论的是历史事件。我们采取的立场是,所有的历史事件甚至那些我国历史上可怕的事件已经由历史学家作出了没有偏见的阐述。在我看来,这里(俄罗斯)也面临着与我们一样的任务。”[28]
德国大使的这一回答显然让俄罗斯难堪,因为俄罗斯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释。8月31日,普京在波兰《选举报》上发表题为“历史篇章是相互抱怨的理由还是和解与伙伴关系的基础?”的文章。普京首先否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同时也痛斥先于该条约的慕尼黑协定。他写道:“毫无疑义,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谴责1939年8月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但是,须知,一年前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同希特勒签订了众所周知的条约,破除了建立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统一战线的所有希望。”普京强调,由于西方国家的原因苏联陷入无奈的困境:“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由于西方国家拒绝了向它们提出的集体安全体系,苏联不仅单独面对德国,而且还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须知正是在1939年8月,同日本人在哈桑湖的武装冲突在激烈地进行。”“当时苏联可能的西方盟国已经同德意志帝国签订了类似的互不侵犯的条约并且不愿同苏联进行合作,后者将单独面对纳粹主义的最强大的军事机器,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外交界认为拒绝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至少是不理智的。”这样,普京实际上也就更为强调慕尼黑协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正是慕尼黑阴谋使得反对纳粹主义斗争中的客观上的盟国分裂了,引起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29]
2011年11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历史文献局在网上发表了解释官方对当时外交史上有争议问题立场的文件,题目是《伟大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外活动说明》。《说明》对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解释是:“条约使苏联赢得了用以加强国防和对同德国不可避免的武装冲突进行准备的约两年的时间(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这段时间则是有争议的另一个问题),苏联的西部边界平均推进了300公里,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同这两个共和国的其余地区统一了。”《说明》还认为,条约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避免了两线作战”,因为它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的摩擦”,创造了1941年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的机会。《说明》辩解说:“实用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战胜了意识形态和道德政治的动摇。再说,英国和法国同德国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说明》还解释:1940年11月莫洛托夫柏林使命的失败是由于苏联不愿意把世界划分为势力范围[30]。《说明》中所阐述的观点基本是以前观点的重复,毫无新意,它充分说明,俄德两国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评价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二)如何编写俄德共同的历史教科书?
2009年7月14~19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俄德“彼得堡对话”论坛上,双方商定将编写共同的历史教科书,德国和俄罗斯学生将按照相同的教科书熟悉自己国家的历史。计划在同年秋天举行两国历史学家和教师的会晤以讨论共同的方案。根据专家们正在讨论的方案,其中将首先审议包括19世纪的德俄历史。德国方面承办该项目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教育部在声明中指出,如果该项目取得进展就可以转入到更为复杂的现代史时期。俄方领导者、俄罗斯通史研究所所长丘巴里扬指出,他对教科书已经有了很好的设想,书中将描述从18世纪至20世纪的事件。同时他认为,书中也将相应地论述德国和俄国的历史以及德俄关系。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教育部长芭芭拉·索默在圣彼得堡对话期间强调,“双方将把自己的历史经验纳入这一项目。”她希望,在这本教科书里德国和俄罗斯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及其描写能够相近。她指出:“这将使两国关系变得更加深厚并且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她还解释说,在这一项目中将会触及“敏感话题”。她认为,重要的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阐述那些“联结”但也疏远两国人民的事件[31]。
尽管在二战爆发70周年纪念日期间俄德两国之间已经在那段历史上出现分歧,但是,两国领导人仍然想要推动共同编写教科书的工作。2010年7月15日,在叶卡捷琳堡举行的俄德“圣彼得堡对话”论坛期间,俄德两国讨论了编写共同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两国领导人都表达了乐观的态度。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发言时说:“鉴于我们的历史是不简单的——它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过艰难的时期,这是非常重要的。” 梅德韦杰夫认为:“精神上的对话非常重要。在俄罗斯和德国社会存在着基于基督教根源的道德价值观。这当然将进一步把我们联合起来并且帮助我们解决当代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问题。”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也支持编写共同历史教科书的想法。她说:“我认为,制定共同的历史教科书项目是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项目。当有机会共同编写教科书的时候,这就已经达到了在相互了解的道路上不再有偏见和障碍的水平了。所以,这一项目是不能低估的。”[32]
虽然两国领导人对编写俄德两国共同的历史教科书表达了自信和乐观态度,但是消息宣布后,俄罗斯史学家却对能否完成此项任务表达了悲观的看法,并且指出了在这项工作可能会出现的分歧和困难。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奥列格·布德尼茨基告诉欧洲自由电台,他支持编写俄德共同教科书的想法,但是,他认为,称其为教科书并非完全适当。他说:“教科书是一种阐述既定事实的书;而这种教科书在我看来是很复杂的。宁可不要讲教科书,而是某种谈到各种不同立场和观点的读本。”
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这项任务是难以完成的:“可能在某些地方俄德史学家的观点是吻合的;就大多数问题来说,我认为不是这样。可以说有很不同的学派和立场。我们的战争史已经非常地意识形态化,许多事情被隐瞒或者被歪曲。所以要编写这样的书将是困难的。另一方面,我认为,某些事实是可以弄得更清楚一些的。譬如,战俘的数量就是这样一个正在讨论的问题,分歧即使不完全也可以很准确地确定分歧是什么了。”
他还列举了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史实分歧:“至于对某些事件的评价……您知道这是极为复杂的。例如,德军1941年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的原因。是希特勒的错误,俄国的冬天,还是苏军指挥官的艺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当然就是红军进军柏林。一目了然的目的是彻底消灭纳粹主义的基础;我们这里它被认为是‘解放’。最后,德国人民确实摆脱了纳粹主义(从纳粹主义下被解放出来)。但这伴之以非常严重的过火行为,我们基本上都隐瞒了,这可能是不对的。毕竟应当讲清楚是怎么回事,要解释。”
记者问他隐瞒是否指“强奸和抢劫?”他回答:“是的,就是这些事情。它们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总的来说,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而我们也知道。但是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个话题我们是禁止的,没有认真研究。问题不仅仅在于确定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还要知道为何发生。”[33]
俄罗斯德国历史研究所的谢尔盖·库德里亚绍夫也对编写俄德历史教科书望而却步。他表示:“从理论上讲,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和中意的。可能总是需要关注那些复杂的问题。但是,如何实现这种想法,说实话,我不知道。”[34]
(三)怎么样忏悔和谁应当忏悔?
如上所述,俄德两国对于自己的过去“黑色”历史的批判和反思是很不相同的,在有关它们之间的共同历史特别是苏德战争史问题上分歧也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怎么样忏悔问题上,它们必定各有标准并且各行其是;在谁应当忏悔问题上,也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它们在这些问题上容易产生龃龉和争执。
2013年3月,一部反思二战历史的影片《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三部曲)在德国电视二台热播。影片通过描述5个小人物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特别是揭露了德军在战争中的野蛮行径。该片制片人尼科·霍夫曼表示,电影的名字《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制作组决意要保留的,这本身是一种承认和忏悔。他的父亲告诉他:“我们杀过人,杀过很多人。”战争暴力就在他们身上展开,同时也给他们那一代人留下了终生印记[35]。
影片播出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明镜》周刊的评论认为,这部影片打破了一代人的沉默,标志着德国电视的一个时代性转折。“妈妈和爸爸、祖母和祖父,他们是怎样成为一场罪恶战争的一部分?是因为无知、诱惑,还是绝望?”这样的问题,以前没有人提出或回答过,而这部影片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挖掘。“第三帝国”犯下的集体罪责经常得到反省,但是个人在战争中的道德罪责却少被追问。影片展示了法西斯主义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在战争中犯罪。剧中的主人公,没有一个人占据道德制高点。这些内容不会在任何历史书中记载,却是我们认识国家民族主义毒害的重要途径。
政治学教授豪约·丰克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认为,能更加公开地讨论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罪行,是反思历史的一大进步。发生这样一场非人道的战争,与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年青一代的长期作用分不开。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二战历史、真诚忏悔的影片[36]。
但是,这部被德国人视为反思历史的忏悔片在俄罗斯却被视为美化德军、丑化苏军和篡改历史的翻案片,招致强烈的批评和抗议。3月底,俄罗斯社会运动“法西斯主义不能通过”的支持者在德国驻俄罗斯使馆和俄罗斯外交部大楼前设置了纠察队,抗议放映影片《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他们要求该片导演删除影片中侮辱苏联军人记忆的片断,还要求德国文化部长调查情况和采取措施。他们认为,影片试图为二战时期的纳粹罪行辩护和为将来再犯此类罪行创造有利的基础[37]。
随后,俄罗斯网站和媒体对影片进行了波涛汹涌般的口诛笔伐。4月2日,“青年俄罗斯”领袖马克西姆·米先科在交友网站上发表文章,责问为何这部为纳粹暴行辩护的影片在德国被称为“年度大事”。他希望,“这部为纳粹罪行辩护的影片仅仅是作者无知的结果,而不是再次出现的‘法西斯瘟疫’的萌芽。”[38]
4月3日,作家亚历山大·勒热舍夫斯基在俄罗斯军事历史协会网站上发表题为“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关于被强暴的德国妇女、波兰反犹太分子和俄国的野蛮人”的文章。勒热舍夫斯基揭露:“影片的任务是要实现几个目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的德国人平反,斥责一些新的欧盟成员国包括波兰是有缺陷的,以及把法西斯主义的受害者苏联各民族描绘成愚蠢的敌视欧洲文明的生物”。他认为,影片不应当说俄国士兵大规模强奸德国妇女,如果说发生过这些事情的话,那么它们或者是个别的,或者是德国人自己同意的相当自愿的关系[39]。
4月5日,俄罗斯“第一新闻”网站刊登了题为“红军强暴者和无可指摘的纳粹激怒了博客作者”的文章,该文的副标题是:“博客作者们对二战影片《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感到愤慨”。文章告诉读者:“受欢迎的德国《明镜》周刊称此片是‘年度大事’。看过此片的观众超过2 100万人……问题在于,影片中苏联士兵闯入被占领的医院,枪杀受伤者,强奸护士……同时,德国士兵在影片中却是‘温暖和热情的’,他们拯救孩子和犹太人,使其免遭杀害。”[40]
对于德国制片人尼科·霍夫曼的观点,俄罗斯方面进行了严厉驳斥。霍夫曼认为,剧中的主人公就如第三帝国时期大多数德国人一样,“是天真并且在道德上无可指摘的”,他们是在当局压力下被迫参加了纳粹政权的暴行。对此,俄罗斯“历史记忆”基金研究项目负责人弗拉基米尔·西梅迪明确表示不能同意。他说:“这么认真地说在德国军队中服役是天真的表现,那是不合适的。我们知道,希特勒赢得了德国大多数人的赞扬和欣喜。纳粹主义能够让人民试图去力争世界霸权,它的悲惨和痛苦的教训就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试图用某种艺术手段去证明他们似乎是无罪的,那就带有政治成分了。”[41]
俄罗斯方面还深入追查德国影片的不良意图和危险趋势。4月20日,俄罗斯政治评论家弗拉季斯拉夫·古列维奇在网上发表了题为《德国关于战争、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的谎话》的文章。作者充满戒意地指出:“引人注目的德国影片《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当代德国越过的心理界标。现在德国如果还没有公开地那么也是秘密地觉得有权认为,国防军士兵不管怎么说都是可爱的小伙子。他们即使绝望了,仍然在执行军事命令。”
作者认为:“历史是政治的另一面。试图把国防军士兵描绘成具有荣誉感和高度道德水准的人,这是多年来对他们先辈的罪行忏悔后试图减轻他们的道德责任。电影的发行人和制片人告诉全世界:德国人想要最终挺直肩膀,卸下对法西斯主义的道德责任的包袱:须知柏林在重负下是难以推行自己的对外政策的。”[42]
在一阵密集式揭露和声讨后,俄罗斯官方开始向德国政府提出正式交涉。4月29日,俄罗斯外交部告诉德国:俄罗斯认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影片《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不能接受的,“俄罗斯对此影片持批评态度”。俄罗斯外交部第三欧洲司司长在致德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信函中表示,“这部影片是看过它的绝大部分俄罗斯观众不愿接受的”,试图把希特勒军队在苏联领土上犯下的大量暴行与已经受到军事领导人严厉惩罚的苏联个别军人的过火行为相提并论是不能允许的[43]。
从俄罗斯方面对德国影片《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反应来看,显然,他们认为,德国人对二战历史的反思是不深刻的,反思的方式和方法是有问题的。在他们眼里,德军的残暴行径是大量的,因而是不能翻案和美化的,苏军的过火行为是个别的,所以是不应提及和揭露的。总之,两者不能同日而语。
然而,就在俄罗斯人的愤怒情绪尚未平息的时候,德国方面却又公然要求俄罗斯为苏联历史上的行为进行忏悔,从而再次触痛俄罗斯人脆弱的历史神经。
2013年6月3~4日,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俄德两国知识分子关于“过去对未来的影响”的年度例行对话中,德国总统乔希姆·高克建议俄罗斯像德国那样对自己的历史作出忏悔。他说,在纳粹主义破产后,德国人在西德痛苦地根除极权主义并进行了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历史讨论”。他指出,讨论的中心“不是自己的苦难和损失,而是我们国人的过错、他们在挽救民主方面的失败、他们的残暴行为”。他认为,只有承认真相、羞耻感和负罪感才使德国重新找回自信并且获得邻国的信任。他告诉俄罗斯人:“德国人的集体认同包括认识到自己的罪过,这对国家产生了有益的促进作用。”他认为,虽然在俄罗斯也在进行“对苏联政权罪行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辩论”,但是,没有利用德国消除民族社会主义过去的经验。他教导说:“不管独裁者的意识形态有什么区别,普遍的规律是:不摆脱过去,一度从意识中消失的过去就必定会重新出现。”他认为,俄罗斯人对卫国战争损失和卫国战争胜利的回忆对于国家内部的和解和公民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他说,“不仅伟大的胜利和重大的创作,而且负罪感也能形成集体意识”。他还对诸如列宁、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这样的历史上的活动家在俄罗斯受到欢迎感到非常吃惊[44]。
俄罗斯国内对德国总统的讲话作出了激烈的反应。6月17日,杜马领导人、俄罗斯历史协会主席纳雷什金明确表示:“毫无疑问,我坚决不同意这样地提出问题。”他说,俄罗斯不应当为自己的历史认错,因为尽管苏联的政策不是完美的,就像任何其他国家的政策一样不可能完美,苏联任何时候都没有把各民族划成等级,没有提出消灭整个民族的问题。他指出:“苏联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并不是完美的,顺便说一下,任何国家都不是完美的。但是,苏联从未把各民族划成头等民族和低等民族,尤其是没有提出过消灭整个民族的问题。”他认为,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胜利是重新评价纳粹主义历史的出发点。他告诫德国人:“这里,我们所有人都应当以感激之情尊重取得胜利的人的回忆。”[45]
但是,不待德国方面进行驳斥,纳雷什金的言论却已遭到本国同胞的无情嘲讽。6月20日,记者雅秀凯维奇在博客中写道:“我们的‘人民公仆’的一般特征是,不能和不愿承认错误。相反是充满着谎言、似是而非和伪造。给人的印象是,谢尔盖·纳雷什金完全是通过统一的教科书了解历史的。”记者列举的事实是:“1943~1944年苏联的一些民族遭到大规模的放逐。全面放逐的有11个民族,部分放逐的有48个民族。所作的指控都是一样的:背叛。”[46]不过,在一项网上进行的民意调查中,虽然有52.6%的人赞成俄罗斯应当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忏悔,但是,45.9%反对者的意见仍然不能小觑[47]。
综上所述可见,俄德两国对于二战这段共同历史问题的解读和认知是有很大差别的,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小结
德俄两国对待本国“黑色”历史的不同态度和两国在共同历史问题上分歧与争论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民族性格。
战后初期,德国首先经历了西占区的非纳粹化运动,通过取缔纳粹党及其附属机构、废除纳粹法律、审判纳粹战犯和纳粹积极分子、批判纳粹思想理论和禁止纳粹宣传等,初步荡涤了纳粹政权在德国的统治后果和社会影响。1948年5月由西占区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外部冷战的环境下开始了全面的民主改革。1955年3月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确立了民主、共和与法制等基本原则。民主制度在联邦德国的确立确保德国民众摒弃纳粹意识形态,接受民主自由观念。这样,战败的德国逐步发展为一个成熟和自信的民主大国,信奉民主的自由主义价值观,遵守道义原则和国际法准则,因而能够相对客观和正确地看待和分析过去的历史,知道德国在纳粹统治时期罪孽深重,深刻地反省和忏悔自己历史上的罪过。正是民主制度和民主价值观使得德国勇于担当、知错认错、吸取教训和警戒未来。战后至今,多任德国总统和总理都曾经并继续在不同的场合就纳粹的罪恶历史向受害者公开表示道歉和忏悔,他们在世人面前解剖纳粹历史,深挖纳粹罪恶根源,表达防止纳粹复活的决心,从而获得受害国的原谅和国际社会的认同。
德意志人性格坚忍不拔,信奉纪律,争强好胜。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受到《凡尔赛和约》的严厉惩罚,成为欧洲的“弃儿”,令大多数德国人深感屈辱。所以当希特勒以清算凡尔赛和约不公为旗号对外侵略扩张时,能够一呼百诺,让大多数德国人蒙蔽上当,盲目跟随。据统计,多达850万德国人(占德国总人口10%)曾经是纳粹党党员,还有许多与纳粹有关的团体组织,诸如德国劳工阵线(2 500万会员)、民族社会主义人民福利(1 700万会员)、德国妇女联盟、希特勒青年、医生联盟等,它们都拥有众多的成员,成为纳粹统治的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但是,在战后的民主改革过程中,随着纳粹罪行的揭露,大多数德国人在深刻反省时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尽管在当今的德国新纳粹组织活动有时非常猖獗,但是,否定纳粹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拒绝和防止任何形式的新纳粹主义,始终是德国社会的主流和共识。德国政府在这方面也依法办事,措施得力。少数新纳粹组织的嚣张根本无法撼动德国民主社会的根基。
俄罗斯是一个兼具民主雏形和威权特征的转型中国家。在那里,民主体制不完备,价值观念不清晰,是非曲直难判断。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先辈们走过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否正确?它对俄罗斯的现在和未来有何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困扰俄罗斯人的难解课题。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当今世界领导人中少有的历史情愫浓厚和历史素养较高的总统[48],但从价值观和治国理念来看,普京是一位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崇尚权威主义哲学,对内强化国家控制和管理,强调秩序和稳定;对外强调“主权民主”,反对外部指责和干预,加强与西方的对抗,以建立与西方保持距离的自成体系的现代化俄罗斯为目标。他曾经对苏联历史作过总体上否定的评价,但后来却转而主张一分为二地看待苏联历史,实际上更为偏重并且不断寻找苏联历史上正面和积极的因素。他一方面承认斯大林是独裁者,但另一方面却强调斯大林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和正面作用。他承认苏联历史上存在着可怕篇章,但却认为其他国家的可怕篇章并不少于俄罗斯。正是普京保守的民族主义价值观,使他在面对本国历史上“黑色”篇章时缺乏深刻反省的勇气和严厉批判的态度,在一些涉及对外关系史的历史问题上,特别是给他国造成伤害和痛苦的历史问题上,缺乏真诚的反思与忏悔。
俄罗斯民族具有坚毅顽强、集体行动和服从指挥的特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艰苦岁月里,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献身于建设一国社会主义的事业。在卫国战争的殊死搏斗中,他们同仇敌忾,不怕牺牲,英勇抵抗侵略和维护祖国独立。战后,当苏联与美国齐身比肩的时候,俄罗斯人尽享超级大国臣民的风光和荣耀。90年代初,超级大国苏联的突然解体让高傲的俄罗斯人露出了丧魂落魄的窘态,并且在随后艰苦漫长的转型过程中变成了愤世嫉俗的哀怨[49]。
在社会仍然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过程中,处于民主和威权相杂体制下的俄罗斯人无法全面培养和接受民主与自由的观念,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坚毅顽强每每变成刚愎偏执,集体主义沦为自说自话。从当局到民众,不仅对于苏联30年代的“政治镇压”的“黑色”篇章而且对于苏联时期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都无法达成共识。譬如,斯大林体制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什么?如何评价斯大林的历史作用?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历史作用?等等,社会各界往往众说纷纭,甚至国家领导人也各执一词[50]。同样,对于同其他国家有联系的共同历史问题,很多时候俄罗斯人只是简单地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角度去审视和看待,因而难有勇气正视自己历史上那些不光彩的耻辱篇章,也无法设身处地理解他国人民的心理感受。譬如,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卫国战争的胜利是俄罗斯的永久骄傲。在他们对卫国战争的理解和回忆里,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打败了纳粹德国,红军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和品德高尚,法西斯德国军队野蛮残忍。所以,他们中许多人不仅不能容忍贬低苏联和红军在二战中作用的言论,也无法接受逐渐披露出来的有关红军在他国抢掠和强奸的事实。
让人感叹的是,以前的战争受害国如今仍是一个在民主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转型国家,昔日的侵略国家却通过战后痛苦的改造现在俨然成为一个民主大国。在反思历史时,前者显得僵硬执拗,后者变得谦卑识理,两国间显然存在不易消除的精神差异和心理隔阂。
(责任编辑: 张昊琦)
注释:
[1]Денацификация. http://dic.academic.ru
[2]“Коричневая” тень Германской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3 октября 2011. http://rus.ruvr.ru
[3]Criminal Code (Strafgesetzbuch, StGB). http://www.iuscomp.org
[4]“What People Do When Words Fail Them”: Willy Brandt’s Silent Apology. http://tj.facinghistory.org
[5]Ibid.
[6]Ibid.
[7]Christian Wulff visits Warsaw, 7 December 2010. http://www.prezydent.pl
[8]Speech in the Bundestag on 8 May 1985 during the Ceremony Commemorating the40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ar in Europe and of National-Socialist Tyranny. http://www.mediaculture-online.de
[9]German Chancellor Gerhard Schr?der on the liberation of Auschwitz, 26 January, 2005. http://bruce-miller.blogspot.com; Schr?der says all Germans must take blame for the Holocaust, 26 January 2005. http://www.theguardian.com
[10]Germany marks 80th anniversary of Hitler's rise to power, Karen Pauls , Jan 30, 2013. http://www.cbc.ca
[11]Adolf Hitler's memory is a 'constant warning', Merkel says on 80th anniversary, 30 Jan 2013. http://www.telegraph.co.uk; Germany marks 80th anniversary of Hitler's rise, January 30, 2013. http://www.usatoday.com
[12]Ангела Меркель посетила бывший концлагерь Дахау, 21.08.2013. http://www.km.ru; Ангела Меркель первой из немецких канцлеров посетила мемориал Дахау, 21 августа 2013. http://www.echo.msk.ru
[13]Germans Commemorate 1938’s ‘Night Of Broken Glass’, November 9th, 2013. http://www.vosizneias.com
[14]Germany bans neo-Nazi youth group, 31 Mar 2009. http://www.telegraph.co.uk
[15]转引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0~611页。
[16]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Россия на рубеже тысячелетий,30.12.1999. http://www.ng.ru
[17]Заявление в связи с внесением на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Думы законопроектов 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имволике, 4 декабря 2000 года. http:// www.kremlin.ru
[18]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о совмест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 27 декабря 2010 года.http://news.kremlin.ru
[19]Встреча с уполномоченными по правам человека в субъектах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16 августа 2012 года. http:// www.kremlin.ru
[20]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провёл заседание Совет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расширенном составе, 31 августа 2012 года. http:// www.kremlin.ru
[21]Заявления по важнейшим вопросам, 30 октября 2007 года. http:// www.kremlin.ru
[22]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 о встрече с делегатами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е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х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21/06/2007. http://www.kremlin.ru
[23]Интервью польской газете 《Газета выборча》 и польскому телеканалу ТВП, 15 января 2002 года. http:// www.kremlin.ru
[24]Разговор с Владимиром Путиным. Продолжение,3 декабря 2009 года.http://www.moskva-putinu.ru
[25]Посещение телеканала Russia Today, 11 июня 2013 г. http:// www.kremlin.ru
[26]Пресс-конференция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19 декабря 2013 года. http:// www.kremlin.ru
[27]Путин: СССР в войне с Финляндией хотел исправить ошибки 1917 года, 14.03.2013. http://ria.ru
[28]Мы издадим германо-российский учебник истории, 11/8/2009, http://www.gazeta.ru/interview/nm/s3234837.shtml/
[29]Путин,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 повод для взаимных претензий или основа для примирения и партнерства?31 Августа, 2009,http://premier.gov.ru
[30]МИД разъяснил историю начала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8/11/2011, http://urokiistorii.ru
[31]Взаимопонимание между народами по учебнику, 28/07/2009. http://www.inosmi.ru
[32]Россия и Германия обсудили создание совместного учебника по истории, 15 июля. http://ru.tsn.ua
[33]Россия и Германия напишут примирение, 20.07.2010. http://www.svoboda.org
[34]Там же.
[35]黄发红:《光影记述历史,忏悔纳粹暴行》,2013.04.14.http://www.xinhuanet.com
[36]同上。
[37]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насильники и безупречные нацисты возмутили блогеров, 05/04/2013. http://www.firstnews.ru
[38]Почему фильм, оправдывающий зверства фашизма, назвали в Германии 《событием года》? 4 апр. 2013. http://tagan.livejournal.com
[39]Наши и ваши отцы и матери: Об изнасилованных немках, польских антисемитах и русских варварах, 03 апреля 2013 г. http://www.pravmir.ru
[40]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насильники и безупречные нацисты возмутили блогеров, 05/04/2013. http://www.firstnews.ru
[41]Скандальный фильм немецкого телевидения, 26 марта, 2013. http://rus.ruvr.ru
[42]Владислав Гулевич , Немецкая ложь о войне, русских и поляках. http://www.fondsk.ru
[43]МИД направил письмо послу ФРГ в связи с показом немецкого фильма о войне, 29 апреля 2013. http://www.vz.ru
[44]Германия требует покаяния за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тоталитаризма", 09.06.2013. http://forum-msk.org
[45]Нарышкин считает, что Россия не должна каяться за советскую историю, 17.06.2013. http://ria.ru
[46]Георгий Янс: Серг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 может быть, вам в кино сходить? 20-06-2013. http://www.kasparov.ru
[47]Нужно ли России каяться за свою историю? 18 июня 2013. http://www.echo.msk.ru
[48]普京任内的许多讲话常常涉及历史问题。2013年12月3日,在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同莫斯科法律院校学生谈话时,他颇为自豪地表示:“我喜欢历史,尤其是祖国历史。”См.: Встреча со студентами юридических вузов Москвы, 3 декабря 2013 года. http:// www.kremlin.ru
[49]2005年5月,德国记者在采访中对普京有关苏联解体是20世纪地缘政治灾难的观点表示吃惊,因为他们认为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了自由。对此,普京没好气地回答:“德国统一了,而苏联崩溃了。您感到吃惊,这是奇怪的。”Интервью германским телеканалам АРД и ЦДФ, 5 мая 2005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
[50]有关国家领导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可参见张盛发《试析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