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孙美娟)11月22日,“文学计算批评的未来:数字人文青年实干家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海内外四十多家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学计算批评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与专题研讨。
数字人文以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核心特征,以数字和计算论证为核心方法,将数据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运用一系列数字技术处理、分析和诠释前数字时代中无从观察的现象以及无法想象、难以深入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表示,数字人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已成为驱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关键引擎。正是基于这一价值定位,数字人文的根本要义在于构建支撑深度学术思辨的研究框架与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古代文学学科始终以“传承学脉、探索前沿”为要旨,在当代中国学术体系构建中深耕拓新。立足这一学术传统与时代赋予的创新诉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负责人刘宁认为,数字人文研究需坚守“实践为本”的原则——唯有以实践为根基,方能在数字技术语境中有效延续人文精神。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为数字人文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更对其研究路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实验室负责人赵薇提出,人文主义者的建模并非单纯为了实施或简单或复杂的技术应用,而是要让模型成为学术研究中推理、论证与反思的关键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育研究者的计算批评能力:将实操、实践与建模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中,借助算法带来的洞察力,与理论、现实语境及文本自身展开深度互动。
当下,许多青年学者在缺乏资源与认可的环境中默默耕耘,推进基础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展现其前沿探索,此次论坛打破学科界限,召集切实投身这一领域的青年学者分享最新成果,同时邀请数字人文的资深学者,活跃的青年理论家、批评家与之对话。与会青年学者的16个个案研究分别聚焦小说和电影中的情感识别与计算,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的文体、风格、声律和意象研究以及古典文献学的新路径四个方面,并与评议人就深度学习带来的算法黑箱问题、数字人文的“能”与“不能”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会议让大家了解了目前计算批评与文本、历史和理论结合的深度,切实感受到实干精神的可贵。
基于此次会议目标定位与现场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永晓提出,面向未来,数字人文研究需持续强化自身核心优势,突破传统研究的表达局限——不仅要精准呈现学术结论,更要系统展现逻辑推演与分析论证的完整过程,最终实现对传统人文研究范式的超越与升级。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及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实验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