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高莹)“空中巴士”便捷短途出行,无人机配送外卖,农业无人机精准喷洒作业……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迅速发展、前景广阔,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11月1日,低空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什么是低空经济?蓝皮书认为,低空经济依托低空空域资源,以无人驾驶、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和基于AI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等颠覆性智能、绿色、韧性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支撑,是诠释新质生产力发展范式的典型综合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是重塑未来空域生态、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表示,当前低空经济的安全健康发展,急需坚实的理论支撑、前瞻的产业规划和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通过梳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蓝皮书指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紧迫挑战: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场景衔接不畅,导致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供给短缺,制约产业升级步伐;制度更新与管理改革滞后,束缚市场发展空间;安全与系统韧性问题凸显,威胁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层层嵌套,不仅阻碍低空产业持续发展,而且成为制约我国低空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对此,蓝皮书建议,亟须以系统性思维破解“技术—场景—制度”协同难题,通过创新突破、要素升级、制度重构与安全筑基,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发展生态。
“低空经济绝非小众赛道,而是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赛道,更是蕴含巨大潜力的‘亿万蓝海’。”蓝皮书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李萌强调,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迈向体系跃迁,希望此次发布的蓝皮书能够为低空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助力我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据悉,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文书、姜飞等出席发布会,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参会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低空经济系)正式揭牌。该研究中心旨在构建系统化的科研与教学平台,推动学科纵深发展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产业治理与政策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