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2025-11-0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9期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王春燕)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海洋文明科研创新团队承办的“海洋文明论坛——海洋联通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全球海洋治理挑战与机遇、历史上的海上交流与文明互鉴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由海洋缔造的文明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表示,在人与海的持续对话中,人类社会最终从蒙昧走向文明;在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中,人类社会日益凝结成命运相济、利害攸关的共同体。海洋将世界各国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深度交融,有力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只有从不同海洋文明中汲取有益养分,才能使本国、本民族的海洋文化始终保持持久生命力和强大创造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推动人类海洋文明共同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
  海洋将国与国联结起来,海上贸易促进了人类进步。希腊前外交部长乔治·卡特鲁加洛斯简要回顾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海上贸易史,总结了两大文明的共同价值观。他认为,历史表明,开放的海洋能够促进繁荣,对海洋进行封锁或者胁迫会导致文明的衰落。未来,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对话交流以共创繁荣。
  “作为来自斐济的代表,我亲眼见证了海洋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地理,也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与世界观。”斐济国会议员,斐济就业、生产、工业协调、青年与体育部原副部长阿利帕特·图伊多罗表示,当前,人们面临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洋资源枯竭以及海域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等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认识到合作胜于竞争、对话胜于对立,海洋健康与人类福祉不可分割。海洋文明的未来必须是共存、合作、包容的,必须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技术相结合,彼此信任、尊重对话,为共同利益携手行动。海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人们去探索,海洋文明研究大有可为。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有所不同。韩国海洋大学教授、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原馆长金泰万认为,15世纪大航海时代,海洋是竞争与支配的舞台、是扩张的空间、是冲突的战场,产生的是充斥征服、扩张、资源掠夺的海洋文明。21世纪,海洋不仅是竞争场所,更是物流与文明交流的巨大通道,成为文明交流的生命线。今天,我们要转变观念:海洋与人类处于一个共生的网络之中,人类不是海洋的征服者,而是与海洋共呼吸的守护者。通过比较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战略,他提出,我们要正视大航海时代的遗产,确立新的海洋精神,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共同承担责任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很早就对海洋生态平衡有了认识。通过梳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海洋史研究室主任侯毅认为,中国海洋生态文化源远流长,不断传承演进。同世界其他区域的海洋生态观、文化观相比,中国古代的海洋生态观和海洋文化观既有共通之处,也有自身文化的特点。海洋生态文化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社会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至新高度。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希腊、斐济、菲律宾等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