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第七届“国际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5-10-17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04期 作者:任冠虹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任冠虹)10月16日,第七届“国际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以“2025年国际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各研究所(院)及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从事社会文化研究的20余位学者围绕全球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各国的制度回应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国际形势加速演进,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思想潮流与文化形态均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新技术革命与信息化浪潮推动社会运行逻辑重构,也催生了文化认同、社会信任与价值体系的新变化。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所观察到的,2025年全球社会思潮呈现显著变迁,数字时代正在重塑人类的社会思维与文化认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重新定义了公共舆论空间的构建逻辑,进而影响个人与群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结构。吴怀中认为,在这一历史交汇点上,学术界需要以跨学科、跨文化、跨价值体系的视野,深入理解国际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前瞻性。
  面对全球治理、国际秩序与文化话语权格局的深刻调整,如何在思潮激荡、变幻多端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与思想内核,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晗从全球南方的视角出发,对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路径进行了分析。韩晗表示,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美国家普遍面临着在本土实际基础上构建自主发展模式的挑战。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理论与政策层面的思考,也包含制度设计与社会实践的创新。尽管拉美地区较早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其实践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外部理念和实践路径的“水土不服”促使拉美社会开始反思自身的现代化路径。近年来,在反知识殖民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一些国家以“美好生活”(Buen Vivir)、“帕恰妈妈”(Pachamama)等本土传统理念为核心,探索结合共同体价值的现代化新实践,丰富了全球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韩晗表示,这些理念虽在打破殖民中心主义偏见、推动本土政策创新方面成效显著,但在落实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她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或可为中拉合作提供新的启示与机遇,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共享的发展亮点。
  在全球化与地缘变动并存的时代,如何通过加强文明交流与对话、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文化挑战,也是会议的重要议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敏认为,文明对话不应停留在形式化的“展示”层面。她回顾了早期文化交流中以歌舞、美食节等为代表的单向展示式互动,认为当下更应推动平等、深入的思想对话与文明互鉴,从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中寻找跨文化解决方案。张敏以中国与西班牙两国的对话机制为例,表示中西文明交流在高层引领与多元参与的共同推动下,形成了政府、议会、智库、高校、媒体、企业及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立体对话网络,实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为持续、有效的文明交流提供了新范式。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卞显乐探讨了日本地方城市开展国际传播的路径探索与启示。他认为,日本地方城市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塑造专属城市品牌符号、借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传播等手段,实现了“以地方促国家”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强化了日本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与会学者还就各国社会与人口结构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福利制度改革、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国际社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交流。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日本研究所主办,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以及欧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欧洲文明研究中心、中日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