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抗战文艺研讨会召开
2025-10-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3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王春燕)10月12日,“从‘民族觉醒’到‘人民的时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抗战文艺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阐述了抗战文艺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文学研究所在抗战文艺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分享了个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他表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紧跟时代需求做研究,多出标识性研究成果,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张重岗表示,要深入研究抗战文艺,尤其要关注其中的道路之争、大众化与人民性、地方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要拓展研究范围,关注南洋等地区抗战文艺。要深入研究文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所作的历史贡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认为,中国抗战文学不只是战争年代知识分子被动的生存挣扎和人生命运的书写,其中也充满了主动的、更大视野的精神文化的探索。因为各自精神、思想资源的巨大差异,即便是相似的探索其实也可能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分歧,因此要对郭沫若等人在抗战历史语境中的思想立场有更深入、准确的把握。

  现代文学研究界多年来形成了以“拎起中间带两头”的整体性视域观照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研究趋势。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武军提出,抗战即建国的视域,既纠偏学界目前使用较多的“40年代文学”概念,同时也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根本目标将1945年前后的文学研究有机接续起来。只有贴合“新中国”构想及其落地实践的历史过程,我们对于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才不会仅仅“成为一种抽象的‘历史性质’的论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江棘以戏曲戏剧体裁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出发,阐述了抗战戏剧中的代表性形式以及某些作为“特例”的形式之所以形成的实际语境,以探讨“民族形式”的一体多面。只有开掘与深化感官研究、形式研究,才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抗战文艺与“民族形式”一体多面的复杂性、丰富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维东认为,通过分析《大众文艺》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纪念特辑的来龙去脉,可以加深对延安时期文学“译介空间”的认知。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熊鹰以1936年以后在报告文学译介和写作实践上都有突出贡献的周立波为例,讨论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左翼文学运动中报告文学的理论与写作实践,阐明1936年后建立的报告文学写作与阅读传统如何在左翼文化运动和抗战动员中发挥了独特的认识与教育作用。

  “抗战时期,街头剧是最为重要的文艺形式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今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例,探讨了街头剧如何打动观众。她提出,应深入探究该剧目如何从现实斗争中总结经验、提炼技艺,在具身的展演中调动观演主体的状态与情绪;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和现实挑战不断作出调整,从而突破剧的限制,在群众工作的情感实践中发挥长久作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参加会议,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抗战文艺进行了深入分析。

责任编辑:崔园园(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