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高莹 通讯员崔彦娟 梁丽莎)7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宁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在宁夏银川开班。此次培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旨在加强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人才队伍建设,为该领域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力量。
多位学者在开班式上致辞,分享自己的治学经验,并对参加培训的青年学子提出殷切期望。宁夏大学副校长聂丹表示,民族古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其传承与研究不仅是对“冷门绝学”的坚守,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守护。希望学员们以坐冷板凳的定力深耕专业,以交叉融合的视野创新研究,担负起传承民族古文字的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贡献。
人才的代际传承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杜宇表示,培养“冷门绝学”后备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参训学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族古文字作为中华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记录的语言和存世文献构成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表示,此次培训班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建设后备人才梯队为根本目标,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为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人才培养工作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切实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生力量。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认为,“冷门绝学”绝非简单的学术概念,而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边疆稳定和文化主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要通过盘活、传承“冷门绝学”,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民族古文字的文化价值独特,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门槛高、难度大等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聂鸿音谈到,“绝学”研究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在面对艰深的古代语言文字时,尤其需要保持学术韧性。举办“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的初衷并非是给学员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而是希望帮助大家在各自领域开拓视野、汲取养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原所长赵志强认为,学术之路注定是平淡、寂寞而艰辛的,唯有甘坐冷板凳、潜心钻研,方能真正使“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希望学员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珍惜学习机会,在学术沃土上深耕细作,收获丰硕成果。
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会学者认为,在这一背景下,举办此次培训班具有特殊意义。西夏文字是中国民族古文字的重要代表,相关研究涉及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字学等多个学术领域。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其遗产价值的国际认证,更为“冷门绝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此次培训设置了“西夏历史与文明特质”专题课程,为学员了解西夏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西夏文明的文化特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主持开班式。据悉,此次培训为期7天,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多位资深学者应邀授课,内容涵盖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满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的入门基础、文献释读及研究方法。来自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荷兰根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等海外高校和国内4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40余名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加培训。
培训班由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