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主办的2025年沙滩青年论坛“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周辉和抖音集团AI法务人员何颖诗围绕主题“人工智能(AI)赋能法律研究与AI发展中的法治命题”作学术报告,法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张锦贵主持讲座。
何颖诗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提升法律行业效率方面的作用及当前行业受AI影响的趋势。她首先介绍了AI在法律领域的应用现状,并以某AI产品为例,展示了其具体应用场景与优势。同时,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法律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伦理道德等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行业关注与思考。她引用部分法院将AI应用于司法领域的实例,介绍了AI在司法审判中的创新实践与积极成效,展示了AI技术如何助力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司法效率。她认为,在积极应用AI技术的同时应理性看待其发展,关注AI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推动法律行业在AI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周辉在报告中提出并分析了AI发展中与法学研究理论和实践相关的十个核心问题。第一,AI的法律主体性与责任归属。目前,主流观点认为AI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其未来走向值得关注。第二,AI伦理、防止偏见与公平正义。AI技术应用实践中已存在相关偏见问题,需要破解。第三,AI透明度、可解释性与正当程序。大模型通过训练辅助决策的过程中,技术逻辑并不清晰,AI透明和可解释以及正当程序显得更为重要。第四,AI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与数据跨境流动。第五,关于AI的监管思路。为平衡激励创新和规制风险,需要设计更适合AI发展的监管框架、立法模式。第六,AI生成物的知识产权问题。第七,AI与竞争法、反垄断法之间的关系。AI大模型最终将会是几家巨头企业之间的竞争,存在垄断风险。第八,AI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问题。第九,AI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比如,AI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代人类以及算法调度对新就业形态的影响,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等都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第十,AI的国际治理。美国在AI治理上对内虽然采取“去监管”的思路,但对外则实行严格的管制,使得AI国际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未来,AI在军事等领域的应用等问题需在国际法轨道上深入研究应对。
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30余人参加论坛,并围绕人工智能的规制、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与相关风险等问题展开讨论。
(法学研究所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