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22—23日,“2025年度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热议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动态,共话新时代经济发展,共绘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表示,希望与会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持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发展。学者应该直面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发展。研究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更要具备国际视野、做好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
在主旨演讲中,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认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可割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四个重大论断对于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三大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济史研究者要对这四大重大论断开展整体研究和系统研究,充实其历史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经济建设、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郑有贵就城乡融合发展分享研究观点。他认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而作出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从工业化、财政、消费、外贸等14个方面对2024年中国现代史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讲述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体会。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教授刘长庚基于大历史和比较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从国际金融学与经济史学视角,介绍了人民币汇率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侃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服务部的设置与功能进行了回顾。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孙中叶从我国粮食价格政策的演进历程分析了新中国粮价发展轨迹。
会议就“工业化与共同富裕”“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等主办。
(肜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