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一路向南——记“中拉现代化交流与互鉴”系列学术报告会
2025-01-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35期 作者:张译心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张译心
  从北京飞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航程约两万公里,由于没有直达航班,仅单次行程就需要40个小时左右。2024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组织的“中拉现代化交流与互鉴”系列学术报告会项目正式启动,来自院内多个不同所局的专家学者轻装便行,踏上了前往南美大陆的学术之旅。
■宣讲团受到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接见
  一场难以忘怀的热情之旅
  拉丁美洲是一片充满激情、魅力四射的神奇大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热情奔放的音乐舞蹈、瑰丽多姿的自然风貌和富有浓郁异国情调的民俗风情,都让地球另一端的我们心生向往。
  2024年4月,“中拉现代化交流与互鉴”系列学术报告会首批宣讲团4位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执行秘书长陈新,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海鹏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历经40多个小时的中转行程,飞抵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从那里开始了他们的讲学之旅。
  地理学家曾形容,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向下看,穿过地心,在地球另一端与我们相对的,即是南美洲这片新大陆。这趟远距离的旅程对于专家们来说并不轻松——他们要在11天时间里走访智利、巴西、秘鲁三个国家,仅在路上就需要6天,近乎大半时间消耗在旅途中。
  在出发之前,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就曾邀请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使得每位出访学者都深入了解当地国家的现状及其与我国双边关系的情况。为了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专家们还在出行前将演讲PPT改为中英文双语,并精简内容、强化要点,确保即使同传服务中存在遗漏,听众也能通过PPT把握主要观点。这种有针对性的准备,有效助益宣讲团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也提高了宣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与以往国际会议中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此次活动通过系统化的讲座方式,全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组织进行了总计10余场宣讲和座谈活动,选择了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全面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同时讲述全球发展倡议,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深化中拉合作。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还与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为演讲提供了同声传译服务,确保不同语言背景的听众都能理解讲座内容。
  一到达目的地,专家们就受到了热烈欢迎,讲座开始后更是不断收获意外惊喜。在巴西巴西利亚大学,演讲活动正好碰上学校罢工罢课,校园里空空如也。本以为如此情况下听众不会太多,但情况却恰恰相反。演讲活动在一个100余人的阶梯教室举行,不仅教室内座无虚席,走道上也坐满了听众。在讲席间隙,宣讲团成员意外发现,教室外的台阶上竟然也坐着该校学生。尽管没有座位,但他们头戴同传耳机、全神贯注听讲的模样,让学者们深刻体会到了当地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求知欲。
  “整个场面不像一个学术讲座,倒像是一场隆重的典礼。”说起在秘鲁国家高等研究中心举办的那场学术讲座,陈新记忆犹新。那是周末的一个上午,设立在秘鲁国防大学礼堂内的会场内座无虚席,四五百名听众齐聚一堂。男士们均身着笔挺的西装,女士们则穿着优雅的长裙,当地社会名流纷纷盛装出席,整个会场庄重而热烈,当地民众对活动的重视令专家们也倍感振奋。
  讲座开始后,宣讲团成员们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成就与经验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带来的机遇。台上演讲精彩深入,台下听众聚精会神。演讲结束后,与会的当地学者和群众还与宣讲专家展开深度交流探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与此同时,主会场外的秘鲁国防大学的学生们通过实况转播,在教室里认真聆听,不时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信息。“当地学者告诉我们,当地人听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深专家要来,都非常激动和向往。”陈新告诉记者。这场讲座不仅为秘鲁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经验的浓厚兴趣。
  下半年的活动则是在2024年11月开始的,此次出访相比第一次经验更丰富。本次宣讲团由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长张冠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四人组成。他们此行先后到访了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三国,分别以“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中拉经贸合作与现代化发展”以及“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及启示”为题进行了宣讲。
  除系列报告会外,院国家高端智库专家还与阿根廷祖国研究所、阿根廷拉美社科理事会、 巴西联邦检察院第三检察区等机构分别召开了“中拉文明交流与互鉴”“世界权力格局”“中拉经贸关系与展望”“中拉法治现代化”等专题座谈会。
  “在这三个国家演讲期间,我们宣讲团一行还受到当地华人商会和我国驻外大使馆的热情款待。特别是中国驻墨西哥大使张润还亲切会见了我们,并就中拉外交关系走向、经济合作潜力、未来发展方向和着力点等相关问题同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杜志雄对记者说。
  谈及这次活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杜志雄和李雪松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受到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女士会见的经历。2024年11月20日,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专门拨冗会见了宣讲团一行,她在会见代表团一行时,回忆了自己多次的愉快访华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经历,她对中国发展成就表达了敬佩之意。她希望能继续深化中阿友谊,在共同走向现代化方面形成合力,形成风清气正的国际观和世界观。会见快结束时,她还向代表团赠送了一幅阿根廷当代著名画家绘就的庇隆夫人的画像。会见后不久,克里斯蒂娜将这次会见活动在其个人网络平台发了消息,阅读量超12万。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宣讲团两次出访都受到了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以及拉美国家当地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一座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理论的桥梁
  当问起宣讲团专家此行在当地最深的感悟是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起了当地学者和听众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浓厚兴趣。而此次宣讲活动的内容也是经过多方调研,“想听众之所想,解听众之所忧”,针对当地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组织安排。
  在系列宣讲报告会上,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成就及其对全球发展的积极影响。史丹的报告围绕中国新型工业化,讲述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它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张冠梓在报告中分享了读懂中国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其数十年探索取得辉煌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功开辟了新道路,使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生机。陈新的报告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来自发展的繁荣,中国愿意通过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同包括广大拉美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共同走向繁荣。
  李雪松的报告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兼具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通过需求结构升级、供给结构升级、效率结构升级等措施,将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结合,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张永生的报告分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基于中国实践和文化重新定义了不可持续的欧美现代化概念,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消除贫困方面,杜志雄和张海鹏都分享了中国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杜志雄介绍了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突出进展,为实现现代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以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创举,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张海鹏介绍了中国创造性地实行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战,汇聚全国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和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供了中国经验。
  在中拉合作方面,柴瑜介绍了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新成果,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示范。未来,中拉经贸合作将拓展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和跨境电商等前沿领域,进一步深化双方互利共赢的关系。
  寥寥数语不足以概括“中拉现代化交流与互鉴”系列学术报告会内容的精彩纷呈。中国学者的报告内容在当地与会学者、政府官员以及社会组织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听众们还从各自国家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看法。
  当地听众普遍认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开辟了发展中国家借鉴宝贵经验的新途径。他们还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对拉美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阿根廷祖国研究所执行主席奥斯卡·帕里里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及其思想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安娜·阿里亚斯认为,中国的发展为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关经验做法对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希望能够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找到自己的道路。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校长古利纳尔·阿泽维多·席尔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拉美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宝贵经验。她期望中巴高校及相关机构能够签署更多合作协议,开展更多联合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以进一步促进中巴两国间的紧密关系。
  “我曾多次到访中国,目睹了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生活的进步。”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热切希望,双方能够就习近平经济思想共同开设相关课程,将其引进墨西哥的大学课堂。
  出于对行程时间安排和个人安全的考虑,两次出访的专家们除了进行学术活动之外,并没有安排其他活动,但宣讲团成员们仍然体验到了当地灿烂多彩的文化。
  在南美洲这片美丽热土上,巴西烤肉、墨西哥卷饼等美食让成员们印象深刻。在交流方式上,虽然正式的餐桌上气氛略显严肃,交流也相对有限,但访问团成员与当地学者们在宣讲和座谈之外,抓住一切机会开展深入交流。他们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真诚而坦率的沟通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在无形中搭建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在交流中,李雪松深刻地感受到了当地学者们对中国的友好与钦佩之情。特别是那些曾亲临中国、目睹中国发展成就的学者们,他们回国后化身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积极地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宣传中国,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那份对中国的美好印象。李雪松说:“我相信这种亲身经历引发的口碑传播会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提供很大助益。”
  一篇“全球南方”合作共赢的华章
  在参与系列活动“中巴关系50年:共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研讨会时,巴西副总统热拉尔多·阿尔克明曾发表讲话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积极分享发展成果,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和前景非常广泛。
  “中国和巴西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开展合作,两国友好关系正不断加强。我们相信,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合作和友谊将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说。                
  在系列活动中,拉美学者提起的高频词也是“中拉合作”。阿根廷拉美社科理事会学术秘书巴布罗·沃玛罗表示,中国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和世界意义,这将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和友谊迈上新的台阶。
  山海虽远以志合。我国与拉美国家虽地理距离遥远,但近年来各领域交流明显加速。中拉互视彼此为发展机遇,双方经济的互补性高、合作意愿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承包工程等多领域达成了大量经贸合作。近年来,中拉高层互动频繁,为中拉关系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为中拉建立健全经贸合作的机制创造了条件。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拉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10余年来,中拉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安提瓜和巴布达圣约翰深水港项目、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重建项目、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线路、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一系列互联互通项目相继实施并取得成效,不仅惠及民众生活,也影响了周边地区,成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桥梁,照亮了共同进步的希望之光。
  当前中国与南美洲重要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正稳步推进。国家电网公司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在巴西投资建设运营特高压输电项目,助力巴西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中巴能源、技术、文化领域交流合作,预计将为巴西创造逾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阿根廷大量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阿在金融、清洁能源、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展现出巨大的经贸潜力。作为中拉能源合作的最大在建项目,阿根廷圣克鲁斯吉赛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已从土木施工阶段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建成后将向60万户家庭提供清洁电力。在秘鲁,刚刚建成的钱凯港顺利投入使用,它不仅将成为中秘贸易的新连接点和沟通桥梁,还将在拉美地区起到枢纽港和太平洋门户的重要作用。
  在柴瑜看来,中拉合作实践已经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示范。中拉同属“全球南方”国家,有共同的发展挑战和诉求,也有更多的合作愿望和期盼。长期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掣肘。中拉具有源远流长且灿烂多样的文明谱系,在迈向现代化时面临着一些相似的问题,一些发展理念非常契合。中拉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实现各自的现代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有示范性作用,可能为世界文明发展开拓出一种新的思路。
  文明的智慧让我们理念相近,心灵相通。此次“南美行记”也让参与者们纷纷感慨“此类活动应当更多些”。特别是杜志雄与三个国家的学者深入交流后发现,在拉美国家存在一大批真心希望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之路的专家学者。我院积极主动作为,派出高端学者到“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到拉美国家,就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进行宣讲,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发展案例的理解和支持,为推动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作出了学术贡献。

责任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