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数字人文视域中的历史交通地理探索
2024-12-06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24期 作者:张煜
分享到:
  本报讯 12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特殊学科“历史地理学”主办的历史地理学讲座第20讲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王长松作题为“数字人文视域中的历史交通地理探索”的学术讲座。
  王长松首先介绍了数字方法的优势,以及数字人文与历史地理研究深度结合激发的学术增长点,并以明清黄河中下游地区八景的文化意义为例,以数字人文方法呈现出这一景观类型的划分与空间分布、信仰和纪念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核心景观及其辐射效应等状况。他还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从计量解释历史交通地理、移动性视角探索历史交通地理两个方面出发,对数字人文方法在历史交通地理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王长松提出,研究者可以在传统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计量范式的地理解释来对史料加以处理,进而形成模型、假设/预测、数据/统计规范等要素信息。例如,他以数字方法呈现民国铁路交通网络通达性、环渤海港口与城镇交通网络状况,来进一步讨论中国近代交通与城市的发展、港口群与腹地的竞争等重要问题。他认为,在进行计量解释时还可以采取移动性的视角。例如,在分析明清京杭运河士人游历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时,他在个体游记文本解读、结构化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对移动的主体和客体加以分析,呈现游历的整体空间特征及其演变状况。最后,他总结到,数字人文方法的运用需要注重历史文本的结构化和标签管理,技术呈现的背后仍然是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主持讲座。讲座结束后,古代史研究所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等就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数据的方式差异、处理样本数据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在数字人文方法下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性等话题与王长松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煜)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