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纪念抗战历史 传承抗战精神
2024-08-30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2期
分享到:

  本报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也是滇西抗战暨腾冲光复80周年。8月15—16日,第六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在云南保山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退役将领、专家学者、抗战老兵及其家属、青年学生等近200人参加会议。

  多位嘉宾在开幕式上致辞。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和良辉表示,云南人民在抗战期间克服巨大困难、付出巨大牺牲,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滇西抗战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欢迎广大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朋友多来云南了解滇西抗战的历史和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认为,1944年在中国抗战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转折的一年,中国军队开始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局部地区发起反攻。历史证明,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御敌、坚持不懈,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今天面对两岸关系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应牢记的宝贵经验。只要两岸人民坚定信念、共同努力、团结奋斗,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明天。

  研讨会重点围绕四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在关于“滇缅作战与云南抗战”的讨论中,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齐春风认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位于西南大后方的云南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派出部队出省抗日,参加了正面战场上的诸多战役。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及“驼峰”航线成为战时输入援华物资的孔道,支持了中国的持久抗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理事江显之提出,腾冲、松山、龙陵作战使滇西反攻跃居滇缅战场的主作战,成为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节点。此后,援华军事物资沿中印公路进入西南大后方。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考察了西南联大的三次从军热潮,指出从军学生约1100人,占西南联大就读学生总数的14%。政府的合理安排、学校的有效组织以及学生的踊跃参与,使得西南联大学生从军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台湾“国防大学”助理教授许舜南探讨了战时译员的培养及其重要作用,认为译员主要由大学征调,形成了一波知识青年从军潮,大学教授是培养译员的主要师资力量。译员帮助中国远征军换装与训练,并随军奔赴前线,协助完成作战任务。

  在有关“中国战场的坚持与反攻”的讨论中,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李雷波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桂系在大别山的合作为例,分析了武汉会战前后国共两党在中原战场的协同互助。台湾屏东大学副教授韩大勇研究了桂柳反攻作战的背景、作战经过与结果,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反攻作战。因日军突然撤退,中国军队不得不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提前反攻,战车与重炮不足导致攻击力不足,虽能击溃日军,但未能达到歼灭效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王龙飞深入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沁源围困战。他认为,此战的各个环节,包括动员转移、安置群众、解决群众粮食问题、打击维持、破坏交通线、围困据点等,均展现了敌后抗战的基本方式和特征,表明中共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最大限度坚持抗战和守卫根据地的抗战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台湾退役少将邓先挥肯定了中国坚持抗战对二战的积极影响,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沦为列强殖民地的弱小民族起到了示范作用,鼓舞他们争取民族自决与独立。

  在关于“大后方与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的探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敏超分析了中共地方干部的成长与壮大过程。在苏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清乡”时,以汪大铭为代表的中共干部在严酷环境中,一方面依靠群众,一方面坚持苦干,越来越坚韧、机智,成为“清乡”区的深水之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秘书长奚国华认为,滇缅公路是抗战时期集结中国人民血汗心力完成的一条生命线,是1938年底至1942年春输入重要战略物资以维持中国抗战力量的唯一命脉,对抗战胜利有重要意义与贡献。《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把增强考察了华北根据地太行区合理负担中的隐瞒与反隐瞒斗争,指出合理负担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在反隐瞒斗争中,经过中共宣传和教育后,有隐瞒行为的民众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使得合理负担政策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台湾台东大学讲师江家瑶研究了南侨机工的招募经过、训练内容,认为机工克服泥石流、疾病、极端气候、食物与器材短缺、日军轰炸等困难,完成大量人员、矿产和军需物资的运输,对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讨论“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光耀认为,中国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是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他深入考察了国民政府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围绕联合国的基本架构与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所展开的政策讨论和决策过程,以及中国将自己对联合国的构想向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旧金山会议提出的情况。台北市立大学教授顾立民将史学与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入分析相关史料史实,在宏观层面揭示了抗战时期美、苏等大国在中国的利益竞逐,认为中国军民在抗战期间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未获得同盟国的应有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认为,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始于美国倡议的国际粮食问题会议,其后又历经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世界贸易暨就业组织会议及其准备会议,最终构建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框架。从国际粮食问题会议起,中国参与了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过程,且与参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重建的经历相辅相成。台湾退役少将李振杰围绕抗战初期的中德关系,抗战中期的中苏、中法、中英关系,以及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分析战时外交与军事战略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高国荣、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秘书长林文豪分别主持会议不同阶段。会议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云南省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保山分会协办。

  自2017年以来,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共同在南京、武汉、南宁、重庆、保山等地主办了6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主办方表示,每一次会议地点均为精心选择,几乎都是抗日战争中重大战役和重要事件的发生地。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之所以仍在持续不断地研究和探讨这场战争,是因为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历次会议讨论了抗战历史的诸多方面,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民族团结是抵御和战胜强敌的巨大力量。历届会议邀请了两岸青年学生和中学教师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目的在于推进抗战历史教育,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认识和责任感的青年人才,推动伟大抗战精神在海峡两岸代代传承。

  (吴敏超)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