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入研究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
2024-08-23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1期 作者:杨园章
分享到:

  本报讯 8月15—18日,主题为“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举办。通辽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奇·达楞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赵天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解明奎,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祥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航主持开幕式。

  与会领导在致辞中表示,从远古到当下,西辽河文明生生不息,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地区文化“双创”的典型案例,做好西辽河文明研究阐释工作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做好西辽河文明研究阐释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认识、研究西辽河文明,深入探讨西辽河文明基础性和前瞻性议题,努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学科视角切入,深入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导思想、理论逻辑、核心任务和实践需求。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以西辽河文明为例重点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着重考察了大一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三交史”研究方面,剖析了“三交史”研究的五个维度和五个层面,回应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了西辽河文明演进路径的典型意义,梳理了魏晋十六国时期西辽河流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专家学者还对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论述了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对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意义,从“国家—民族”理论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尝试对“民族—国家”理论的超越。

  研讨活动设置了“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分组讨论环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赤峰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西辽河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今后将围绕该主题展开更全面系统的研究。各民族在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中交融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创造了西辽河文明的辉煌,这对于今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西辽河文明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三大起源之一,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全面认识西辽河文明的重大意义,并对其加大宣传和研究力度,加强西辽河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活动期间举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通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通辽基地”签约仪式。赵天晓表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通辽市的合作由来已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通辽基地的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新的制度化阶段。科研机构、学术社团与地方政府围绕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开展深度合作,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积累了经验。要运用好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这一平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创造有利条件,让社会各界更充分地了解西辽河文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此次研讨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市政府,中国民族史学会,内蒙古民族大学联合主办,通辽市委宣传部承办。活动期间还开展了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矩阵宣传,组织考察调研了通辽市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乌力格尔博物馆、扎鲁特旗版画院等处。

  (杨园章)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