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高莹)1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承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文学评论》原主编张江出席会议并致辞。
张江指出,此次会议旨在从学理角度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及《文学评论》编辑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学术感召力。他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根本之路。要通过“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标识性概念进行现代性转化,让更多优秀的传统学术概念走到前台,从而使中国古代文论能够更好地面对当下的文学现实,解决文艺发展、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面临的时代性问题,让古老的文学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玉宏在书面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是在长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回应国家重大关切,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将继续发扬《文学评论》的特色和优势,使之成为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阵地。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作为学者代表致辞。他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要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深入学习把握这一重要思想,按照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学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研讨。在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探讨了中国文论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通过辨析学科身份、反思美感制度、溯洄文心传统,提出将“美感文心”作为一种立足当前和指向未来的中国文论学科制度构架。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从新史料的类型、与学术创新的关系、如何助推古代文学创新研究等方面,探索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创新路径。
多位学者在发言中谈到了中国文学发展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道彬表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流动从未断绝,这种思想的连续性是文明连续性的前提,文学的连续性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现。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出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文学精神的延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结合现代文学研究的具体案例探讨了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的生成建立在对旧文学的革命之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也较为强调新文学与传统的断裂,事实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儒家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一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仁爱价值、君子人格等儒家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样存在。
文学传统与现代性的融通问题也受到关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表示,文学研究需要引入社会科学视野,反思既往“现代化”模式的西方中心特征,强调以中国为主体的现代化,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对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在长时段的连续性视野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来由和独特性,通过融合传统中国的“文”和“文章”概念来拓展既有的“文学”概念,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背景下重新阐释人民文艺,并将媒介革命与媒介创新的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以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当代文学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篇章,各种文学事件、现象和思潮中贯穿着现代性与中国化二元逻辑的互动。“第二个结合”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正是对这种现代性与中国化关系的提炼与总结。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也为新时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方法论。广大文学研究工作者应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其精神、方法贯彻到中国文学研究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