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学术报告会,邀请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世界历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刘欣如作题为“重构贵霜帝国”的报告。
贵霜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左右活跃在今中亚和南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后建立国家。中国古代文献中称这个民族为月氏人,张骞出使西域的文献中记载他们西迁至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后进入大夏地区,并完成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转变。长期以来,中西方学界对于贵霜帝国的研究面临着众多困难,总体研究水平不高。刘欣如的报告旨在根据考古文献资料及新发现资料梳理、解释、构建贵霜帝国的历史脉络和主要的文化特征。
“贵霜帝国可以称作帝国吗?”这是刘欣如针对贵霜帝国历史研究提出的问题。刘欣如认为,作为一个没有固定官方通用语言、没有固定首都、没有固定边界的古代国家,似乎没有理由称之为帝国。但是,对比一下贵霜帝国,西方的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同样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同样融合了多种语言特征,同样拥有文明核心区域,在比较广阔的区域内拥有政治、文化和宗教影响力。与之情形相似的贵霜国家认定为帝国是没有问题的。
贵霜帝国早期统治区域在哪里?刘欣如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南部和印度北部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个地区是多种文化、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融合的区域,深受希腊、波斯、印度的影响。中国文献记载贵霜人首先西迁至中亚两河流域,后进入大夏。大致在相同时期,该区域货币中出现游牧民首领形象,公元140年左右希腊货币在这个地区停止发行,表明新统治者到达,与贵霜人到达大夏的时间相符。该地区发现的公元前后多种墓葬形式同时存在的证据与贵霜货币、文献所记载的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状况相符。
谈到贵霜帝国的统治,刘欣如介绍说,中亚、南亚各地发现了贵霜时期多位国王的遗存,丘就却、阎膏珍、迦腻色伽等国王统治时期的货币、雕像等在今阿富汗、印度北部和南部各地发现,拉巴塔克(Rabatak)铭文也明确记载了迦腻色伽时期统治疆域已达今孟加拉,贵霜帝国的统治疆域基本明确。
刘欣如提出,上述资料表明,贵霜国王不仅尊崇大乘佛教,也尊奉祆教等其他宗教;铭文文献中包含希腊文、佉卢文、巴克特里亚文等多种语言文字,表现出多民族特征。另外,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证据、饮酒和酿酒证据、铜矿开采证据反映了贵霜时期经济活动的状况,特别是佛教寺庙参与酿酒、采矿等工业活动的证据印证了贵霜时期佛教繁荣发展的观点。“这些证据从多个侧面证明贵霜帝国是统治疆域广阔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古代帝国。”刘欣如说道。
贵霜帝国的统治也对中亚和南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欣如将其总结为三点:第一,继贵霜帝国后期国王以骑马者的形象出现之后,该地区后世统治者均以此形象表明统治者的身份;第二,棉花生产和出口贸易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棉花之路与丝绸之路融合支撑着南亚地区的贸易产业;第三,新近在阿富汗发现的公元2世纪—7世纪的大型铜矿和系列佛教寺院遗迹可能能够帮助学界解释佛教发展史上黄铜佛像取代石佛像的原因,对于贵霜经济门类和发展问题也可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应当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贵霜帝国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上的一个重要国家,该国统治区域内多元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化曾经产生深刻影响。学者认为,此次讲座将有助于中国学界更加清楚地了解贵霜帝国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进一步认识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特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历史所、考古所的学者以及研究生院的学生聆听了讲座,并就古代帝国的特征、历史叙述方法、印度历史、有关考古发现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