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邓之湄)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行“陈宝森先生治学五十八周年暨九十寿辰”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欧洲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所前所长黄平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海泉主持会议。
陈宝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1924年生于上海,1982年至199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黄平简要回顾了陈宝森的工作经历及学术成就,高度评价了陈宝森等老一辈学者为学科发展作出的贡献。郑秉文代表美国研究所向陈宝森及其家人致以由衷的祝贺,并表示陈宝森崇尚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等优良品质永远值得全所同志学习。
陈宝森在发言中回顾了58年的治学之路。他说,自己有幸在19岁时较早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真理,22岁加入共产党,确立了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方向。“我58年做学问的主要体会是,做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把立场、观点、方法搞对头。具体说,就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应用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这既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守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
虽然已经九十高龄,但陈宝森对于多年从事的美国研究依旧充满热忱。谈到美国研究的意义,陈宝森说,我们今天进行美国研究,一是为了借鉴美国搞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对我们的有益经验,处理好同美国在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二是为了认识和分析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什么美国社会虽然富裕却又危机不断?“美国有无数理论家和诺贝尔奖得主,但在经济方面,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应学派或是合理预期学派,都没有解决美国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因为他们都只抓住了经济现象的某个侧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充当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陈宝森认为,要把美国经济研究搞深搞透,除了要了解美国历史、美国政治、美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还得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花大力气锤炼自己运用这种方法的能力”。
耄耋之年的陈宝森,仍不甘于停下研究的脚步。“我现在订了好几份报纸,每天要看大小参考,上网找资料,时不时到国家图书馆找新出版的书籍。平时还要积累资料,利用照相机把有用的资料拍下来,在计算机里建档。为做资料积累工作,我每天要花一两个小时。”陈宝森向青年后辈谈起自己的治学信条:“勤可以补拙,恒可以致远,毅可以克艰。”
座谈会上,大家共同重温了陈宝森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学术历程,在交流中激发了科研斗志和干劲。陈宝森家人及美国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