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的二战史新叙事
2025-10-17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04期 作者:刘作奎
分享到:
  ◇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凝聚国内二战史学界同仁的集体智慧,组织编写《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成为有组织科研的一项典范成果。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线,系统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世界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等问题的重要论述,致力于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努力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的二战史话语叙事,从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该书运用英、德、意、俄、日等多语种的档案和创新性的理论框架与内容编排,对西方错误二战史叙事进行了系统性纠偏,以期重构符合历史真相的二战史认知框架。该书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划分为一战后西方国家试图延续旧秩序、德意日妄图建立法西斯秩序、世界各国人民在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确立和平发展新秩序三个主要阶段,将空间结构和多重主题有机融合,构建出全景式、复合型的战争史叙事体系,考察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通过大联合赢得战争胜利,并重塑全球治理模式的历史进程,昭示世人以史为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避免战争悲剧重演,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长期以来,传统的二战史书写,大多采用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在这种视角之下,一些历史叙事刻意扭曲历史真相,否认东方主战场、苏德战场、抵抗运动的重要性和贡献,淡化甚至美化侵略战争。正确二战史观是在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基础上的历史认知与历史记忆在精神与价值观层面的体现,是尊重历史事实,坚持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完整展现。该书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创新观点。
  一是明确提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日起,中国军民即在白山黑水之间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序幕。
  二是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中考察,深入论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三是客观评价了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作为二战欧洲主战场,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红军的英勇作战,碾碎了纳粹侵略者的野心,解放了被德国法西斯奴役的人民,书写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壮丽史诗。
  四是重点考察了反法西斯盟国的外交互动与战略协同。例如,开罗会议明确了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德黑兰会议确定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雅尔塔会议则规划了战后世界秩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配合了盟军在东南亚的战略行动,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则实现了对德国的夹击。
  五是专门论述法西斯在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例如,纳粹德国建立的集中营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南京大屠杀导致30万中国同胞遇难,巴丹死亡行军造成数万盟军战俘死亡。这些暴行充分暴露了法西斯主义反人类、反文明的本性。否认或美化这些罪行就是对历史正义的严重亵渎,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
  六是全面加强了对欧亚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运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人民对反法西斯斗争的支援,反法西斯盟国的战略协作和相互支持等问题的叙述,完整呈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全貌。
  七是客观还原了联合国创立及战后国际秩序构建的历史过程,充分展现中国在其中扮演的建设性角色,从学理层面批驳某些国家肆意破坏战后秩序、鼓吹“中国威胁论”等行为,为国际社会抵制霸权行径、化解地缘政治危机提供坚实的历史与法理依据。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近年来,历史修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新法西斯主义在国际学术界不断蔓延,导致人们对二战的认知产生了许多偏差。尤为严重的是,一些势力歪曲、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不仅深深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更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与人类和平共识的维系构成严峻挑战。该书始终强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团结抗争的结果,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同样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必须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责任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