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强(中国历史研究院)
抓好抓实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坚持人民立场是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立场,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要求,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方面。
理论基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人”这一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从阶级社会的异化状态中揭示出来,以现实、具体、实践的人消解了抽象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使无产阶级的历史性变革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去蔽和显现,彻底变革了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本体论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奠定了主体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实践,提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等重大论断,明确了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为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揭示了主体支撑。
历史依据
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立场,这源于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历史周期率的高度警惕。王朝盛衰兴亡和更迭交替并非历史的循环,支配历史兴衰的根本动力是人民意志的现实外化,即人民群众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因此,历史周期率只是人类社会中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其发生的根源是执政者完全背离人民、作风彻底腐化,违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在中国历史上,人心向背决定治乱兴亡,事关政权生死存亡,“执政—腐败—垮台”这一线性链条已多次被历史实践所验证。例如,西晋统一后,所谓“太康之治”仅维持十年,统治集团就极度腐化,终在政治内乱和五胡内迁变局中灭亡。此后的东晋南朝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导致政权更替频繁,而北魏在推行士族化政策后,胡汉门阀的残酷腐败统治加剧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造成六镇起义,导致政权崩溃。历史充分证明,执政者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背离代表历史进步的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就必然会走上崩溃灭亡之路。
面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历史性普遍难题,党以人民为根本观照进行了艰难探索,提出“人民监督”“自我革命”两个答案。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告诫我们,只有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
现实要求
改进作风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旨在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是党坚持人民立场的现实要求。在新形势下,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敢于直面“四种危险”“四大考验”,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中央八项规定是党的十八大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是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新时代以来,党以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不断改进学风、文风、会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对我们党员而言,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模范遵守党纪国法落实到工作生活全过程各方面,主动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培育心系群众、情系百姓的时代新风。事实证明,密切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