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当代中国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旗帜和灵魂,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院改革发展全过程,以革命精神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一支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理论学术铁军,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供坚实支撑。
以“理”铸魂 筑牢“信得过”的思想根基
“理”是理论学术队伍的方向指引,确保在思想上“信得过”,以党的创新理论定向引航。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信仰上笃定,行动上才能自觉。锻造“信得过”的理论学术铁军,首要在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根基,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队伍在思想上站得稳、立得住、靠得牢。
将“筑牢精神之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打造理论学术铁军的首要准则。对于理论学术工作者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学术铁军必须牢牢把握的“纲”与“魂”,只有将其学深悟透,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理论思潮中保持清醒,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确保研究方向不偏、立场不移。理论学术铁军必须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学术研究始终成为阐释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的坚强阵地。
理论学术铁军的“信得过”,还体现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从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强化理论自信,赓续传承优良学术传统,秉持家国情怀,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密码,也是理论学术铁军的思想法宝。只有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才能在研究中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汲取历史智慧,产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成果,让党中央对理论学术队伍的信任有坚实的学理支撑。
以“礼”立规 锤炼“靠得住”的纪律作风
“礼”者,规矩之谓也。对于理论学术铁军而言,“礼”既是学术伦理的规范,更是政治纪律不可触碰的底线,是确保队伍“靠得住”不可或缺的根本保障。一支能打硬仗的铁军,必须以严明的纪律与优良的作风为基石,在任何考验面前皆能坚守原则、不越红线。
理论学术领域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理论学术铁军必须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定力。对于广大理论学术工作者而言,严守政治纪律意味着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学术研究中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决反对任何歪曲、抹黑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的行为,以铁的纪律捍卫历史真相。
学术道德是理论学术铁军的“第二纪律”。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真实,理论学术铁军必须坚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精神,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数据造假、抄袭剽窃等行为。这既是学术要求,也是纪律要求,唯有真实的研究,才能赢得社会信任,才能让理论学术成果真正成为资政育人的宝贵资源。
制度建设是纪律作风的长效保障。打造理论学术铁军,需要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从课题申报、成果评审到学术评价、人才选拔,都要体现纪律要求,让规矩意识融入学术活动各环节。同时,通过制度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良好生态”,鼓励学术争鸣但反对人身攻击,倡导合作共赢但抵制拉帮结派,让理论学术工作者在清朗的环境中潜心研究,以过硬的作风赢得党和人民“靠得住”的评价。
以“利”定向 彰显“用得上”的价值追求
“利”绝非狭隘的个人私利,而是理论学术工作者应秉持的价值导向,以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回应人民需求。理论学术铁军的“用得上”,体现为其研究成果能够解决真问题、对接时代大格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彰显资政育人的核心价值。
理论学术工作者要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做基础理论的深耕者、国家战略的建言者、团队攻坚的领军者、真理阵地的捍卫者。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国家发展,这是理论学术铁军的根本价值所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学术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如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课题开展研究,既总结历史经验,又提出前瞻性建议。“做国家战略的建言者”,就是要主动对接国家需求,让学术成果从“书架”走向“决策案头”,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回应人民关切是理论学术铁军的价值底色。理论学术研究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理论学术铁军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研究乡村振兴不能只停留在文献分析,而要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真实诉求;研究社会治理不能仅依赖统计数据,而要深入社区网格,倾听居民的心声。只有扎根人民,理论学术成果才能真正“用得上”,才能体现“人民立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以“力”强基 锻造“打得赢”的专业本领
“力”是理论学术铁军的硬核支撑,指的是过硬的专业能力、创新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协作水平,以过硬本领攻坚克难。一支能打硬仗的铁军,必须锤炼学术真功,夯实学术根基,拓宽跨学科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练就铁一般的过硬本领。唯有如此,这支铁军才能在理论创新的战场上攻坚克难,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任务面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理论创新能力是铁军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学术铁军不能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释,而要勇于突破“理论舒适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历史研究不仅要梳理历史事件,更要从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理论,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框架;哲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西方哲学的引介,而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哲学观点。正是因为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理论学术铁军应具备跨界整合能力,拓宽跨学科视野,通过学科交叉催生新理论、新方法。
实证研究能力是铁军的基本功。理论学术要立足实践、扎根现实。如研究数字经济不能仅依赖模型推演,而要实地调研平台企业、中小商户,掌握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实际影响;研究文化传承不能只靠文献考证,而要走进非遗工坊、传统村落,观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理论学术铁军应练就扎实的调查研究本领,真实记录时代变迁,让学术成果建立在实证基础上,避免闭门造车式的空想。
成果转化能力是铁军的“实战技能”。理论学术研究的价值最终要通过成果转化来体现,无论是咨政建言还是科普宣传,都需要过硬的转化能力。理论学术铁军要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案例、鲜活的语言,将严谨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历史叙事。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转化为面向国际的传播素材,用国际受众能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国道路;将社会政策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让群众明白政策的内涵和益处。这种“学术—实践”“专业—大众”的转化能力,是铁军服务大局的关键技能。
协同攻关能力是铁军的组织优势。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团队协作,理论学术铁军应打破学科壁垒、单位界限,形成攻坚合力。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协同攻关,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课题,需要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家协作;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国际关系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协同攻关,让铁军的“个体优势”转化为“整体战斗力”,在重大课题中展现“打得赢”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