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载风雨兼程,这片广袤土地完成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闭塞边陲到璀璨明珠的华丽蝶变,书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发展篇章。
新疆70年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层面的有力支撑,其中,对口支援新疆便是关键举措之一。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种跨越山海的支援,既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常开长盛,进一步巩固了新疆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对口援疆的成效,体现在无数援疆工作者的具体行动中。
2025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十,寒意正浓,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广友收拾好行囊,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行李箱里,除了日常衣物,还装着厚厚的哲学理论专著、新疆社科研究文献与政策资料——这些“特殊行李”,承载着他以学术之力服务边疆的初心。作为对口援疆队伍中的一员,他将挂职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开启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援疆之旅。
一次“迟到”的参与
一场“双向契合”的援疆选择
“新疆工作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环,能以学术力量为边疆发展出份力,是光荣,更是责任!”谈及援疆动机,周广友语气坚定。这份决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多年来对国家援疆战略的关注,以及一次“迟到”的参与机会。
时间回溯至2023年7月。在中组部启动第11批援疆计划(2023年7月至2026年7月)时,周广友便表达了参与意愿。彼时,他已在哲学领域深耕十余年,主攻中国哲学研究,还曾以责任编辑身份全职参与“哲学中国网”的创建,系统梳理过全国哲学学科发展脉络。遗憾的是,因一些客观因素,未能成行。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现行专业技术人员的援疆期限为一年半,此时正值换届。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存在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分散等情况,向长期对口合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援疆人才需求。
“当组织再次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没有犹豫。”周广友说,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需求与其专业领域和工作经历较为契合。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构建起成熟的援疆工作机制,从政策支持到后勤保障,均为援疆干部提供了坚实后盾。这场“需求与能力”的双向匹配,让他终于圆了援疆梦。
赴疆前一个月,周广友开启了“工作筹备模式”。为快速融入新环境,他通过中国知网、新疆社会科学院官网等平台,搜集所内科研人员的公开成果——从发表的论文标题、关键词,到承担的自治区级课题,摸清每个人的学术特长与研究短板;为了不影响原有工作,他将自己承担的“宋明理学”课程移交同事,还与3名在读研究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研究规划和进展。为深化对新疆的认知,他泡在图书馆,查阅新疆历史文化、民族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文献资料,系统学习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还专门找到有援疆经历的同事“取经”,记下“尊重习俗、主动融入”等工作心得。
“最初也有过忐忑,但想到组织的信任、新疆的需求,就有了底气和动力。”周广友说,出发前一晚,他把整理好的科研人员资料、新疆政策摘编放进随身背包,“这些是我的‘作战地图’,带在身边才安心”。
针对“三难”“靶向施策”
用哲学思维解决科研难题
来到新疆后,周广友发现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面临“三难”困境: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难、职称评审难、国家级课题申报难。深入分析后他发现,“三难”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其研究领域局限于现实问题和政策研究,研究成果的学理化阐释不足,“比如研究‘文化润疆’,只罗列对策举措,却未从哲学角度分析其价值内涵,自然难以形成高质量成果”。
找准问题根源后,周广友提出“靶向施策”方案——将哲学思维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具体方法。他首先明确“发表与申报是结果,能力提升是根本”的认知,引导科研人员跳出“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强化学术积累,将工作重心转向科研能力建设。其次,搭建“理论—实践”对接桥梁,组织科研人员梳理哲学基础理论与新疆社会发展实际的结合点。例如,围绕“第二个结合”“文化润疆”等重大命题,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维度,引导科研人员将政策研究转化为学术研究素材,实现“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双向赋能”。最后,建立“范例学习+经验分享”机制,筛选国内哲学领域核心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获批的国家级课题申报书作为范例,组织科研人员开展集体研读,总结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与写作逻辑,同时邀请成果丰富的科研人员分享写作经验与申报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效逐渐显现。据周广友介绍,2025年,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功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还有2项院级青年项目立项,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较往年均有所提升。
“援疆不能只待在办公室”
在调研中感受民族团结力量
“援疆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走进基层,才能真正了解新疆。”这是周广友常说的一句话。依托获批的2025年度新疆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文化润疆对策研究”,今年4月开始,他先后前往塔城、伊犁、喀什、石河子等6个地州的多个县市开展实地调研,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集到大量鲜活案例。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镇,一场家庭访谈让周广友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他走进少数民族居民家里采访了一位塔吉克族女士,她不仅汉语流利,在谈及本民族文化时更是如数家珍:从“蓝盖力”的建造技艺、民族服饰的刺绣纹样,到饮食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婚丧嫁娶的民俗礼仪,她频频提起国家政策对文化传承的有力支持——当地政府为保护“蓝盖力”技艺,不仅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还将部分“蓝盖力”纳入旅游开发,让传统建筑既守住文化根脉,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交谈间,她的言语里满是对党的政策、对伟大祖国的感恩,这份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与认同感,既生动印证了新疆各族群众生活的进步,也让我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与强大力量。”周广友告诉记者。
调研途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赶往塔县的途中,他遇见了柯尔克孜族集体剪彩的民俗活动,当地人邀请他品尝传统美食;到疏附县委宣传部调研时,“感恩家乡变化·舞出青春风采”返乡大学生文艺汇报演出正在进行;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调研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感恩奋进七十载 同心筑梦新时代”内容丰富,生动诠释了新疆的民生进步与各族人民铸牢中国心的光辉历程。
心中有“疆” 大爱无疆
在援疆中实现价值升华
“人生是一场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修行。”回顾半年多的援疆经历,周广友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他看来,援疆不仅是服务边疆,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从最初赴疆工作时的忐忑,到如今的从容应对;从对新疆的陌生,到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正如他所说,初来乍到时的“孤独”并非物理距离所带来,而此时的状态也远非“适应”二字所能说尽。
在这一突破自己科研舒适区的过程中,他对“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了更深切的体认。哲学的价值在于回应时代命题,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周广友说,党中央明确新疆工作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正是当下需要回应的时代命题。而他长期深耕的中国哲学研究,恰好能为这一命题提供理论滋养。“比如‘和而不同’的思想,对理解新疆多民族文化交融很有启发;‘知行合一’的理论,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这一经历也将影响周广友未来的研究方向:深化“知行关系”“德性之知”等研究,融合援疆实践中收集的案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哲学理论支撑。“我计划以中国哲学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为主题,撰写一部著作,结合新疆实践,阐释中国哲学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价值,让理论真正服务于现实。”
对于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未来发展,周广友提出了具体建议: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协同推进,既要夯实哲学理论基础,又要聚焦新疆实际问题;继续推行“老带新”导师制,发挥资深科研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培养青年科研力量;强化“调查研究与地方知识积累”,让每位科研人员固定1—2个调研点,长期跟踪研究,形成兼具学术价值与地方特色的成果。“哲学研究所的发展,要立足新疆、服务新疆,用哲学智慧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
从北京到新疆,跨越数千公里,周广友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实干践行学者初心。在他看来,援疆工作是一段珍贵的经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利用好在疆的每一天,严格自我要求:既要心中有‘疆’,也要大爱无疆,为新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向自我和援受双方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