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经所”)如何以学科建设回应时代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其学科建设目标、学术理念、研究特色及未来方向又有哪些独到之处?近日,记者采访了工经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请他深度解读工经所的学科发展之路与创新实践。
回应新时代学科和学术发展理论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工经所学科建设是如何回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理论需求的?
曲永义:工经所党委按照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所科研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党委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第一议题中寻找重大研究选题,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作为课题组长承担攻关任务,带头调研、带头撰写宣传阐释理论文章和对策信息要报,努力把工经所打造成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学术重镇。
充分发挥工经所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推动全所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回应新时代学科和学术发展的理论需求。近年来,全所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链链长的功能定位、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等问题撰写的很多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多角度系统性地阐释了本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工程重大创新项目过程中,推动11个研究室打破学科壁垒,鼓励不同学科交叉、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研究,推动相关学科在交融中高质量发展。引导工经所主办的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区域经济管理学会对相关学科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凝聚我国学者的共识。努力把工经所打造成引领中国经济与管理相关学科发展方向的旗阵。
充分发挥我所主办的《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及《中国经济学人》(中英文)等AMI顶级、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以及我所所属文化企业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经营报》社及其所属的《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商学院》《家族企业》《风尚志》等传媒平台量大面广的集群效应,努力把工经所打造成新时代中国经济与管理学术“走出去”的高端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工经所的学科建设目标是什么?
曲永义:工经所的学科建设总目标是努力探索中国应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应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独具工经所特色的应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研究学派。坚持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并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国内问题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并重,积极投身和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实践,积极主动服务于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国家队”应有的学术贡献。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打造应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学科国家级研究团队,形成自主创新的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当前,要把优势学科巩固好,让优势学科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补齐重点学科发展短板,把重点学科发展好;要构建新型体制机制,营造松紧有度、张弛有序的学术环境,促进各学科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术理论新贡献。
在学术传承中激活学科的学术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长期发展中,工经所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学术理念和研究特色?
曲永义:我们所是有着深厚学术积淀和传承的研究所。马洪、蒋一苇、周叔莲、张卓元等老所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围绕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是工经所的优良传统。
长期以来,在朱镕基、马洪、蒋一苇等老一辈领导和学术大师的带领下,工经所形成了注重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重团队作战的优良传统和研究特色。工经所的学科建设始终将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重要目标,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原创性政策建议。我所迄今为止已连续29年组织全所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撰写《中国工业发展报告》,连续出版13卷《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连续举办12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成为学科融合、持续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工经所为整合跨学科资源做了哪些努力?
曲永义:为深入贯彻落实院党组关于促进学科融合、提高科研质量重要指示精神,工经所弘扬重视协同攻关、注重实地调研的优良传统,在巩固现有学科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新模式,努力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一是以申请我院重大项目和其他基金项目为抓手,促进产业经济学、管理学与历史学、新闻学、社会学的融合。二是以我所工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为依托,促进应用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融合。在构建数据库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我国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等领域开展智能化研究,及时反映经济与产业发展情况,向中央报送产业发展动态。三是加大科研组织保障力度,成立工作专班,深入调研论证,待条件成熟时,拟成立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室、组建跨学科团队,促进学科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激活学科的学术生命力、做好学术传承,工经所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曲永义:近年来,我们所各学科从多方面入手,着力加强人才研究队伍建设。一是注重传承文脉、赓续学脉,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推动青年科研人员与学部委员、资深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二是充分调动科研骨干的积极性,让中青年科研人员勇挑重担,积极参与全所重点研究项目,在实践中成长;三是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通过设立研究所“新”才青年学术基金项目等方式,不断推进学习型科研队伍建设。近年来,我所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学者和学生的教育引导。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训练等主题,定期组织相关报告、讲座,加强对所内年轻学者的教育和引导,在接续创新中培育科研力量。
多措并举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科建设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难题是亟待破解的?
曲永义:当前,还存在学科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学科发展不够均衡,学术创新不足,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学术交流不够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工经所将从以下四方面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一是以“三项共识”为引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结合本所学科特色,利用“大家讲堂”“双周论坛”“厚聚沙龙”等平台,邀请院内外专家分享前沿动态,组织所内人员交流成果、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学科融合、联合攻关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设立所级科研项目、鼓励参与院级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培养现有人才,同时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三是推动学科建设持续提升和动态调整,加大对三级学科的谋划布局,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夯实学科基础并推出高质量成果。四是多方位提升对外学术交流质量,鼓励科研人员参与院级对外交流项目,提升所级项目水平,开拓新平台和渠道,加强对外交流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对外学术交流品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提升学科影响力,工经所在学术平台建设方面用力颇深,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曲永义:学科体系建设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有力支撑,工经所通过学术平台建设,学科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托社团、中心建设高端学术平台提升学科影响力。工经所拥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等3个全国性学术社团,拥有9个院所两级研究中心等多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平台。我所充分发挥学术社团与学会中心的优势,搭建学术网络建设和学术成果传播的高端平台。同时,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第二,依托建设高端智库创新平台提升学科影响力。我所依托现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区域发展智库和在此基础上加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以及2个院级专业化智库,构建了“所领导牵头抓总、科研骨干跨学科协作、统筹资源强化保障”的重大智库课题集体攻关工作机制,为落实院领导交办事项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依托期刊平台提升学科影响力。我所有《中国工业经济》国内顶刊、《经济管理》权威期刊及中英文双语期刊《中国经济学人》,三大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的主要渠道。高质量的外文学术期刊也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我所主办的《中国经济学人》(中英文)已成为国内9本“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之一。
第四,积极探索实验室跨界学术平台提升学科影响力。推动数据驱动的学科跨界融合,提供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未来的学科建设工作,工经所将在哪些方向上重点发力?
曲永义:首先,将学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重要科研任务和政治任务,融入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科研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基础。
其次,坚决贯彻院党组重要指示,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试点,以党建为引领,探索“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优秀团队支撑、特殊政策保障”的科研组织新模式,加强研究室和学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科研组织和保障能力。
再次,聚焦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立足本所学科特色,积极推动学科高质量融合。通过邀请院内外学术大家进行学科发展指导、组织所内学术骨干分享成果、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等多种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在各有专长的基础上,形成学问相长、学科融合、系统集成、联合攻关的良好氛围和机制,积极开拓新兴学术阵地。
最后,建立持续学习机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优化职称晋升和年终考核制度,激励高质量成果产出,培养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同时,扩大研究成果发布和转化途径,在保证传统成果形式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新媒体发布力度,通过多方位宣传,不断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