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讲台上,秦国伟像一位执着的“燃灯者”,用思想的火种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从2015年荣获教育部“精彩一课”,到成为北京高校首批思政课“特级教师”,到三次蝉联“我爱我师”学生评选,再到荣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教学名师奖,他始终将“对得起学问,对得起学生”作为教育信条。这不仅是他教学的初心,更是他二十余载教育生涯的责任担当。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秦国伟的课堂,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他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智慧转化为教学密码,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红色基因塑造思政课的灵魂。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而思政课的使命则是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思想的钙质。
“对得起学问”:以学术敬畏守护课堂灵魂
“连主要内容都讲不出来,实在对不起这门学问。”秦国伟始终将学术的厚重感置于教学首位。他将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作为教学信条,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主张根据学情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他采用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脉搏交织。讲授五四运动时,他以陈独秀、蔡元培的新文化启蒙为开端,用胡适的文学革命搭建框架,再以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填充内容,最后以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收尾。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他让学生在鲜活的故事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时间线,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抉择。”讲解放战争时,他会引入韩丁在山西长治张庄观摩土地改革的细节,用一个普通农妇的诉苦故事,揭示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力。这种叙事方式让理论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跃然纸上的生命。秦国伟将学术的敬畏感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他反对将思政课视为机械的传声筒,而是主张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教学方式为辅助,用创新的课堂设计与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灵魂与温度。
“对得起学生”:以赤子之心回应时代需求
“学生的时间是宝贵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秦国伟将“群众路线”具化为教学方法论,提出“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课堂设计原则。他深知,思政课的政治正确性是根本,如何让理论“热起来”是关键。
他将知识新鲜感作为课堂的突破口。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中,他引入影视剧片段、评书式悬念叙事,打破理论与现实的次元壁。他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叙事结构分析思政课的传播规律,用评书的悬念感串联理论框架,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完成思想启迪。
面对学生对传统思政课的刻板印象,他提出思政课要闯过“四关”:政治正确关、知识新鲜关、思想厚重关和生动有趣关。例如,他引入白毛女的故事,用喜儿的悲惨命运揭示封建社会的残酷。他认为,喜儿和大春两个典型形象背后,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苦难和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又“翻心”的人生转折。解放军为什么能够摧枯拉朽般地战胜国民党,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大春”一样的“杨根思”“高玉宝”们拿起了枪,他们在千千万万个“喜儿”和“杨白劳”的后勤支援下,共同组成了埋葬旧社会的钢铁洪流。“历史与思政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这是秦国伟常常挂在嘴边的。
面对数字化浪潮,他主动拥抱技术革新,却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他坦言:“技术是工具,但思想的深度才是课堂的压舱石。”这种对学生的责任感,让他在教学评比中屡获殊荣,更在“我爱我师”评选中三度蝉联。
跨界融合:在矛盾中寻找教育支点
在秦国伟看来,教学与科研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总体上是相辅相成的,有限时间内需要有所取舍。“科研是钻井队,教学是游击队。科研挖深井,教学需要游击队式的灵活机动。”作为思政课教师与科研团队负责人,秦国伟在教学与科研的张力中寻找平衡支点。他借鉴党校的集体备课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养分。他主持的教育部团队项目“抗日战争历程研究”,不仅产出学术论文,更直接反哺课堂。
在团队协作中,他始终强调“上牙与下牙要对齐”。作为教育部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的第一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以“模块化叙事+场景化教学”为突破口,打造“中国共产党历史”优质课程。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中,他坚持“少而精”原则,用有限资源打磨教学场景,让每个历史瞬间都成为思想启蒙的爆破点。
教育情怀:在心灵共鸣中寻找光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满。”秦国伟最珍视的课堂瞬间,是学生因思想共鸣而自发鼓掌的时刻。他回忆,有一次讲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学生被历史细节深深打动,课堂上响起热烈掌声。那一刻,他感到思想的火种播撒到了学生心中。
从2016年“特级教师”到2022年“优秀主讲教师”,他始终相信“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在思政课这片责任田里,他以学术为笔、责任为墨,书写着“对得起学问,对得起学生”的教育答卷。正如他所说:“当教师最大的幸福,是看到思想的火种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在思政教育的田野上,秦国伟以“对得起学问,对得起学生”的初心,守护着课堂的灵魂。他用学术的敬畏感为学生筑牢思想的根基,用赤子之心回应时代的需求,用跨界融合为教育找到支点,用心灵共鸣点燃思想的火种。
未来,秦国伟希望用故事化表达与技术化手段,继续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他相信,当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精神养分,教育的初心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永不蒙尘。
在秦国伟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如何用思想点亮生命。这,或许就是思政课最动人的答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