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为西部发展贡献社科人的青春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纪实
2025-05-06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62期 作者:刘越 孙美娟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刘越 孙美娟

  “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也有一群这样的热血青年,在新疆、陕西、重庆……,都有他们投身基层、情牵西部教育和发展的身影。他们就是社科大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始终高度重视社科大的西部计划项目。近日,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基层、奉献西部,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社科大召开2025年西部计划专项工作推进会,通过召开政策宣讲、线下咨询、氛围营造、多维度宣传、选树典型、建群答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推动西部计划招募宣传工作稳步推进。

  彰显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临近五四青年节,社科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第26届研支团”)的志愿者马川晴格外忙碌,她在给支教学校和当地的志愿者们排演五四青年节的合唱演出。这位笑意盈盈的姑娘,本科时期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她的“西部支教梦”也是在舞台上寻到的。“我参演了学校的第一部红色原创舞台剧《家书》,在剧中我饰演了一位在艰苦边远地区支教的母亲,我这个角色的孩子在母亲的感召下,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到西部开展支教服务。”追寻着《家书》主人公的足迹,2024年7月,她和其他四名志愿者组成的第26届研支团,怀揣着梦想来到了支教服务地新疆博湖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西部计划是一座特殊的桥梁,连接着青年和基层,连通着个人理想与祖国人民的需要。这个项目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一线参与社会实践的宝贵机会,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国情、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自身本领。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刘玲来到重庆市綦江区横山镇人民政府从事基层工作。她说,回望2023年毕业季,“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口号仿佛一道光照亮了她彷徨的心。

  刘玲在乡镇政府从事宣传统战工作,这段经历让她积累了宝贵的基层服务经验。2024年6月,在完成一年服务后,刘玲选择续签一年。谈及选择续签西部计划的原因,刘玲告诉记者,对她而言,这并非简单的“延长服务期”,而是一次对初心的回望,更是一次对使命的坚守。最重要的是,这一年多的基层经历让她既受教育又长才干,心中更加坚定了未来继续扎根基层,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毕航同样感触颇深。在新疆和田市玉龙喀什镇人民政府服务期间,毕航勇挑重担,不断深入基层开展帮扶工作。

  在经历了一年的工作后,毕航经过慎重考虑,也选择了续签一年。他告诉记者,续签的原因很多——既是因民族结亲家庭三朵“民族团结小花”期盼的眼神,也是为了继续助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公益阅读课堂可持续发展,探索以研学振兴乡村的发展模式。

  程意涵是第26届研支团的团支部书记,她在获得保研后,毅然选择延后入学一年,报名参加了研支团,目前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高级中学开展支教服务。她告诉记者,虽然在大学时也参加过一些短期的支教活动,但短短的几个礼拜没办法和孩子们深入交流、建立起真正的联系。抱着或多或少能帮助孩子们的期望,她走进了博湖县高级中学。

  武文昊是第26届研支团里唯一一名在读研究生。当提及支教初衷时,他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在西藏支教三年,因高原缺氧导致健康出了问题,屋子里摆满了氧气瓶和制氧机。父亲出发去支教时对他讲的“教育是不计回报的守望”这句话,从小就在他心里种下了支教的种子。父亲还曾对他说,“支教不是抢着站上舞台,而是学会在幕后修路”,这句话让他在研究生阶段再次出发,成为了支教团中的一员,期待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父辈的故事。

  据了解,2018年以来,社科大已有近70名青年学生响应号召加入服务西部计划:他们有些投身基层政府工作,身体力行为群众排忧解难;有些深入西部地区中小学校,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更多的学生则是在服务一年期满后,选择续签并继续留在西部地区服务基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为西部的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的边疆振兴与民族团结贡献着青年人的独特力量。

  以服务基层拓展立德树人新路径

  西部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是青年人逐梦的舞台。为更好推动青年人服务基层、建功立业,社科大持续深入推进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研究生支教团工作。

  社科大自2021年获批成为研支团志愿者来源高校,至今已组建5届,累计招募志愿者22名,为乡村振兴工作贡献社科力量。目前,第27届研支团成员招募选拔、岗前培训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将于今年7月启程出发,前往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为基层贡献青春力量,又为西部基础教育注入活力,是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性实践。

  社科大团委副书记谢丽泉介绍,为进一步落实团中央和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的相关文件要求,在做好西部计划招募工作的同时,学校也在积极推进研支团的岗前培训工作,确保志愿者们第一时间投入工作、适应环境,为此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培养方案。

  筑牢思想根基是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社科大将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纳入“青马工程”跟踪培养。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研支团全体志愿者也在这种学习和锻造中,深刻领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提升了思想素养。

  在具体实施中,学校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朗悦学校深入开展合作。在为期三个月的教学见习中,研支团志愿者们与学校多位资深教师结为“师徒”,深入教学一线,逐渐完成了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认同;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教研检查、德育工作、学业检测等日常工作中,不断夯实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工作技能和管理技巧,迅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做好支教工作进行了充足准备。

  服务国家大局提升志愿服务质效

  西部计划一头连着基层,一头连着青年,中间还需要学校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相关方案精准落地。社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表示,目前,学校相关部门、各学院充分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正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继续深入推进2025年招募工作。通过树立“一盘棋”意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主动担当、紧密配合,确保招募工作高质量完成。

  社科大团委书记漆光鸿表示,厚植家国情怀是社科大人才培养的重要底色,学校将引导学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积极建立长效支持体系。

  如何拉近学生与政策之间的距离,让大家读懂相关政策?近日,社科大在线举办了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宣讲会。宣讲会上,校团委西部计划项目办负责老师详细介绍了西部计划相关政策,围绕报名要求、招募对象、服务地区、服务期限、服务专项、专业限制等多方面进行解读,充分回应了同学们的需求。此外,社科大还在校园内广泛设置宣传咨询点,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向有意向的同学答疑解惑,进一步增进同学们对于西部计划的认识,激发大家投身基层、建设国家的热情。

  回顾历年来的工作成效,负责了多届西部计划工作的社科大团委老师张志跃深有感触:学校高度重视西部计划志愿者和研支团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工作,在志愿者招募选拔、管理培训、服务保障等各阶段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流程。

  面向未来,社科大计划继续深化与西部教育帮扶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强化志愿者团队专业培训、建立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完善跟踪反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更好保障西部支教成果的延续性。张树辉表示,社科大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源办学,是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服务地方是学校的基本职责使命,是高校的本职工作之一。接下来,学校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学校与服务地的合作空间,联系服务地深入拓展合作项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推动校地双方良性互动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体。

  西部是孕育希望的沃土,是梦想生长的远方。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梦想,用汗水浇灌希望。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记录了他们用青春书写的动人篇章。与祖国同频共振,与时代同行奋进。让我们向这些勇敢的追梦人致敬,也期待更多有志青年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