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译心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如何才能锻造出一支能打硬仗、善解难题的高水平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研究队伍?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以下简称“世经政所”),深入了解该所立足“三项共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有组织科研的多重探索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刚步入位于院部科研楼15层的世经政所,就让人感受到所内朝气蓬勃的氛围。刚完工的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内,占据整面墙壁的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着世界经济最新数据;走廊里一路经过的“习近平外交思想”专班、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新兴经济体协会、世界经济学会和发展研究中心的门牌格外醒目,彰显着这里作为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研究科研重镇的地位;意气风发的年轻研究人员则穿梭在走廊里,展现了这支国际政治经济学先锋队的朝气与活力;在办公室内,健身器材也成了常见“办公用品”,所内研究人员表示,积极做好“身材管理”,保持精力充沛的良好形象,也更能体现学者律己勤勉、洁身自好的精神,为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
这样奋发向上的氛围离不开世经政所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多项举措。整体来看,目前世经政所人才成长总体较快,人才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趋势,“80后”年轻学术骨干逐渐开始“挑大梁”。全所研究室(编辑部)主任平均年龄44岁,最年轻的37岁;研究室(编辑部)副主任平均年龄39岁,最年轻的32岁。
该所学术年轻化建设初见成效,要归功于优秀的人才工作制度。引得栋梁材,方能筑高楼。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最首要的是把好人才引进关。世经政所把人才引进当作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最重要的手段。所内严把人才引进关,主动出击,近年从北大、清华、人大、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了一大批具备前沿知识结构的高素质青年人才。他们迅速成为研究骨干,大大改善了队伍结构。
世经政所党委书记王镭告诉记者,为了能吸引到优秀人才,世经政所做了三方面安排。一是由所领导、所学术委员会、各研究室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人数较多的人才引进聘用委员会进行集体投票,防止单个个人意见或少数几人意见占主导,真正吸引到大家公认的优秀人才。二是主动瞄准适合世经政所专业的人才,积极安排人才来所里实习、在所内开展学术讲座、与所内研究人员进行学术合作等,对其业务能力和个人品格进行考察,同时培养其对社科院及团队的认同感。三是早动手,抢先机,在每年底或春节前完成人才引进面试工作。
“人才成长一靠个人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王镭介绍,世经政所制定了多方面的内部培养机制。首先,以老带新,促进年轻学者更快成长。由所领导和一些资深研究人员带领年轻人做课题、写论文和要报,在实践中培养年轻人如何选题、如何研究、如何写作。
其次,组建学部委员工作室是世经政所的一项新举措,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与顶尖学者合作的机会。世经政所学部委员张宇燕的工作室组织了所内不同研究室的青年骨干,形成了以老带新的工作团队。2024年正值世经政所建所60周年,世经政所以学术传承为核心,系统梳理老一辈学者的学术研究、学风和成果。还组织青年学者对离退休老同志进行学术访谈,推出内部文集,系统记录老一辈学者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这些工作不仅可以帮助老同志梳理学术历程,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他们拿稳学术交接棒,跑好新时代学术研究接力赛。
最后,世经政所还通过“培远计划”和“青年导师制”等机制激发了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世经政所研究员任琳作为“培远计划”组长,组织了多次跨学科交流活动,如“培远思享: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等。该所设立课题为青年人员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并在绩效考核中增加教学指标比重,大大推进了科教融合发展。
开展专业性的学术培训对于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为了完善所内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掌握前沿方法和工具,世经政所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资深学者到所内给年轻人做培训;同时,建立了所内学术交流汇报机制,所内科研人员在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后,均可申请在所内作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接受学术批评,展开思维交流碰撞。
发挥人才海外交流与地方调研作用
2025年2月,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中美关系辩论会上,世经政所研究员赵海一段精彩的辩论登上热搜。他以缜密的逻辑、多维度的论述与精确流利的英语表达,成功扭转了现场美国观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连在场的CSIS美国主持人都不禁被他折服。
赵海作为我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一员,成功通过学术辩论释惑解疑。未来,此类学术交锋或将成为重塑国际认知的关键场域。而我院学者也理应在变局中以学术“亮剑”,发挥积极作用。
赵海凭借在美国多年积累的学术功底成为以学术传播捍卫国家立场的典范。这种深扎海外的培养模式,不仅让青年学者掌握了前沿研究方法,更在国际舆论场中锤炼了话语权。作为世经政所的优秀代表,他的成长离不开所内精心培养。近年来,世经政所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征程中,始终将人才建设置于核心地位,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成长机会。鼓励和安排大家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开展海内外各类调研和学习,参加与国家相关部委的面对面交流,不断拓展学术网络以及和实践部门的接触,加快了研究人员的成长与进步。
站在全球学术高地更能读懂时代命题。世经政所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青年国际访学项目,近年累计派遣多位骨干学者赴世界银行、芝加哥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开展专题研究。青年学者黄宇涛在世界银行访学期间,通过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实地观察,撰写《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全球溢出效应评估》系列研究报告,其观点被《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为理解中美经贸博弈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为提升期刊话语权,世经政所依托自办英文期刊China & World Economy搭建国际对话平台。该刊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团队通过参与全球学术评议,推动中国学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走向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世经政所通过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让学者走出书斋,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使青年学者真正做到经世致用。通过选派骨干成员到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挂职,世经政所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政策需求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资政建言能力。
世经政所研究员东艳的挂职经历是这一机制的生动体现。在海南挂职期间,她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政策研究能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专业咨询,帮助创建海南经济研究中心。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海南自贸港的税收政策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还被海南省政府采纳并写入政策文件。这一实践充分展现了挂职锻炼对青年学者成长的促进作用,也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采访期间,王镭还向记者展示了世经政所研究员薛力的朋友圈,薛力正在非洲进行调研,他深入一线调研了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的情况,获得了大量一手数据资料。薛力朋友圈发布的非洲工厂车间图片点赞量很高,也从侧面体现了他对调研的满腔热情。
通过挂职锻炼与海内外调研,世经政所为青年学者搭建了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和政策研究能力,也为人才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
以有组织科研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注重青年人才培养的同时,世经政所还在有组织科研的实践中,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致力于跨学科融合发展、精品成果打造以及规章制度完善,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跨学科融合是世经政所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的重要举措。通过“习近平外交思想”专班和“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项目,该所整合了多学科专业人才,推出了标志性理论成果。实验室项目涵盖全球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构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语料库和AI专业模型。在院重大创新项目和交办项目中,研究所加强与院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进了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产出。
在确立研究主线与成果产出方面,世经政所自“十四五”规划以来,确立了“一思想加两论一观”的研究主线,推动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所精品项目“国际规则丛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数据库孵化项目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研究所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两条腿”走路,2019—2023年期间,年均发表顶级权威期刊论文17.6篇,获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年均70余项,实现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均衡发展。
世经政所注重规章制度建设,把职称评审当作树立学术导向、引导良好学风所风的关键举措。为了让学术职称具有真正的学术内涵,从2015年开始制定并不断优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最低申报标准》,以成果质量为导向,打破论资排辈,职称评审会相当于一场学术讨论会,重在讨论参评人员的学术贡献。同时,所里统筹规划职称指标在10年内的平滑使用,确保最优秀的人总能及时评上职称,从而形成了一种大家争出优秀成果的氛围。
年轻化的干部梯队是该所近年来屡建新功、屡出成果的重要原因。世经政所的研究室(编辑部)主任、副主任保持有序更替,不断形成并丰富中层学术骨干队伍。当前,“90后”研究人员已经进入研究室副主任岗位。为了凝聚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干部梯队,所内严格执行研究室(编辑部)主任聘期考核制度,研究室主任和副主任5年一个聘期,最长不超过两个聘期,使能干事的室主任有足够的时间推动学科发展,也能不断推动年轻学者尽快走上研究室领导岗位,承担学科发展责任。
发挥考核评优指挥棒作用,也是鼓励激发全所工作积极性的关键。王镭提到,公布科研绩效考核结果时,全所会组织述职和集体投票以推选优秀个人,并参照投票结果确定考核等级。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还设有“所内表扬”等级,并给予专门奖励。年度考核研究室(编辑部)主任、副主任时,更是通过民主测评等方法,选出真正有贡献的优秀干部。
近年来,世经政所主办的《世界经济》《国际经济评论》等刊物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交流的重要平台。China & World Economy英文刊更在国际学术界树立了英文权威期刊的标杆。我院高度重视期刊建设,强调期刊工作是培养青年学者的关键环节。目前,世经政所已形成以科研骨干为核心、年轻学者为主体的编辑团队。通过期刊编辑工作的锻炼,年轻学者在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上做学问,世经政所以系统性人才工程回应时代命题,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拓宽政策视野、夯实学术基础、传承学术薪火。这支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正以蓬勃朝气为构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