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参加新入院人员培训班,我对院史院情、科研管理、纪律要求、人才政策等进行了系统学习。此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高效、课程内容务实管用、学员研讨充分深入,我深切地感受到院党组对青年工作和青年学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我想就本次培训的关键词之一——“敬业”,汇报几点学习体会。
首先,中华文明涵养了传统的“敬业观”,而社科新人的敬业精神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科研道德的坚守、对学术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上。我认为,敬业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拒绝浮躁,深耕专业;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严谨考据每一条数据、每一份史料;是“敢为天下先”的风骨,昂扬自信、刚劲有力;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将个人研究与国家发展、人民需求紧密相连。
其次,敬业是期刊人最朴素的职业操守。我是一名社科新人,也是一名期刊新人。2022年6月,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毕业,进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数技经所”)做博士后,2024年5月入职该研究所编辑部。数技经所编辑部有两本刊物,一本是权威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另一本是新创集刊《中国经济学》,这是数技经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抓手。为落实我院“三项共识”,在所党委指导下,编辑部推进制度改革,强化创新举措,在制度建设、内容把控、廉洁从业及学术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入数技经所近三年时间,我从一名科研新手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选题策划、栏目设计、审稿组稿、编校加工等全流程工作的期刊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敬业是科研工作的要求,更是期刊编辑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是本职,更是担当。期刊编辑的敬业就是以真诚之心雕琢文字,以严谨之态守护思想。
最后,敬业是社科人代际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开班动员的辅导报告中,编辑前辈的事例让我很受触动。顾颉刚先生标点《资治通鉴》时精益求精的故事让我明白,编辑工作或许平凡,但敬业精神让编辑的笔尖连接过去与未来,编辑不仅是文字的整理者,还可以成为文明的传承者,这增强了我对于编辑身份的认同感。张卓元先生在《经济研究》编辑部工作时笔耕不辍的事迹,让我理解了“编研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编辑与科研工作相辅相成,唯有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才能成就真学问、大学问,才能成为思想家、学问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院学术期刊目前已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期刊集群。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深受鼓舞、与有荣焉,同时也倍感压力。未来,我愿成为浩荡春风里步履不停的赶路人,将此次培训的成果转化为忠诚、敬业、奉献的持续动力,满腔热忱做好编辑工作,脚踏实地精进学术研究,认真书写我们这代社科新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