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以敬业奉献书写社科新人使命担当
2025-04-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6期 作者:刘壮壮(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享到:
  在过去五天的培训中,每位授课老师讲述的内容都很具体、务实。他们分享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工作的体会、实践工作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敬业、奉献并非一句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从每一个细节做起,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在如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专题报告中,授课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编辑,讲授了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和感触。从中可以发现,很多高质量的文稿离不开编辑的贡献,但这对他们而言只是本职工作。老师还讲述了自己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的经历,言谈之中饱含对工作的热情、对编辑事业的热爱,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术编辑的敬业奉献精神。
  在如何撰写高质量要报、如何进行对外学术交流的专题报告中,授课老师讲述了自己从社科新人一路走来的成长经历,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精深的学问需要从长期踏实的学习耕耘和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中得来;只有深耕专业领域、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更好践行“三项共识”,切实履行好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这项天职。
  在政策解读环节,授课老师讲述了科研管理、干部人才以及办文办事办会等相关工作细节,让我意识到做好本职工作离不开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支撑。
  这些工作实例,让我深切感受到,敬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日常工作、细节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心耕耘、一丝不苟,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标准。敬业是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形成的高尚品格,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奉献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人民怀揣温情、充满情感,对肩负使命怀有深切责任感。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一腔热情,还需要高超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职业素养,能够守住初心、甘于寂寞。社科新人要有甘做一颗螺丝钉的觉悟,站稳国家立场,做有情怀、有思想、有风骨的学术,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行稳致远贡献应有力量。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