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加强政治建设的融合载体,“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立足研究所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自2024年创办以来,通过“传统节庆现代化阐释+政治建设具象化表达”的双轨创新,持续构建政治引领与文化赋能的协同实践场域。两届活动形成递进式发展格局:首届以“我与铸牢有个约会”为主题,借“春·和·景·明”四维意境实现宏观话语的文化转译;第二届以“动由纪”(意为行动遵循党纪)为主题,围绕“风清气正—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继往开来”四个篇章,旨在实现“以艺弘道、以行共融、以文化人”的浸润式教育效果。
艺润政道:多维铸魂领航向
民族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遵循,构建“政治建设—学术研究—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铸魂体系。“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通过多维呈现、多方参与等形式,构筑“沉浸式”政治学习空间,推动“三项共识”“三项承诺”“三项举措”深入人心,为培育新时代学术铁军营造良好生态。
“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锚定政治建设坐标与时俱进。首届活动围绕“我与铸牢有个约会”,探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具象化表达。致辞演讲阐释了新时代民族研究的主线,在多民族歌曲联唱中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在调研影像展中呈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辉煌成就。第二届活动围绕“动由纪”,将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京剧《智斗》以传统音韵演绎全面从严治党的纪律强音,数来宝《编辑部的故事》以民间曲艺解码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目标,互动环节《言行一致》以影视剧典型场景模仿深化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在策划过程中,关于年度主题的集体讨论与推演,形成了对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研究—转化—传播”的全链条练兵;多元活动构成的立体化场景,搭建起“认知—认同—践行”的具身化通道。正如民族所党委书记赵天晓所言,“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旨在持续夯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的角色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文化支撑。
学科共融:石榴籽科研携手行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落实“三个定位”的重要举措。立足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三大体系”建设和学科调整的时代背景,民族所积极推进民族学人类学的“破界重组”,致力于构建民族研究学术共同体。“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不仅彰显了构建新时代民族研究新格局的趋势,也为推动构建学术共同体新形态提供支撑。
在活动导向上,“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架起学术研究与民众生活的桥梁。活动邀请各民族同胞共同参与,通过“歌舞联欢”“非遗体验”“游艺互动”等环节,使学术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鲜活的田野素材,也让各民族同胞深切感受到学术研究对文化传承的关切。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生动诠释了民族学“不脱离泥土,不背离人民”的学科特质。
在活动组织上,“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深化基层党组织的协同机制,构建跨领域、跨专业、跨机构的合作网络。其一,打破科室壁垒,鼓励以研究室为单位报名,并通过学科片联合的方式共同展现风采。其二,推动科研、编审与行政队伍协同,促进角色互视互动,强化科研体制机制保障。其三,构建开放协同格局,第二届活动突破机构界限,邀请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深度参与。这既呼应了“破界重组”的学科改革方向,也为构建更广泛的学术共同体注入了新动能。
在活动形式上,“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不仅力图实现学术共同体的“破冰之旅”,也积极探索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之形”。一方面,通过随机抽签分组、交叉参与互动等形式,增进活动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活动现场特设“石榴籽签名板”,参与者通过把祝福粘贴在石榴图形板上,将抽象的合作愿景转化为可感知的符号实践。
代际传承:文化赋能聚合力
政治建设、学科创新、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源于代际传递中的赓续与创新。民族所60余年的学术积淀,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其关键在于薪火相传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结合。
三代同台,续写团队精神。“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创新搭建老中青三代联动的立体平台:在组织架构上,由所党委领导班子亲自部署、所党办组织,青年学者自发策划、导演、实施,构建“传帮带”培养机制;在参与维度上,特邀离退休干部代表与中青年同仁共同展示社科人的风采,生动诠释“学术生命常青”的真谛。
古今和鸣,绽放互鉴之花。“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参与者们共同绘制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画卷:史诗《玛纳斯》与流行音乐同台演绎,非遗技艺与现代影像技术结合呈现,东方太极与多语种演唱意境交融。参与者以实际行动,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技术为桥,温暖跨越山海。“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借助新媒体技术,生成“天涯若比邻”之感。活动邀请民族所在外挂职、调研、访学人员,分享生活近况,传递节庆祝福。很多同仁表示感到非常温暖,期待早日回归。同时,青年学人制作《我要上三月三》微视频,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同仁全程跟拍,共同打造可延续的节日文化载体。技术手段不仅消弭了空间距离,更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向心力。
正所谓“芳辰娱禊事,兰气见同心”,“三月三”文化主题活动成为民族所政治建设、科研创新、队伍培育的缩影。通过完善“政治引领—跨界协同—文化赋能”“三位一体”运行机制,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注入活力。
(谭萌 杨园章 张亦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