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学学科——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姜飞
2025-04-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5期
分享到:

  日前,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发布的最新学位点增列公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增设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新增博士、硕士层次学位点,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家文化战略实施与高端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站在新的起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上有哪些布局和规划?如何通过社科大国际传播学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副校长姜飞,请他介绍相关情况。

  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增设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学位点的现实意义?

  姜飞:增设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学位点,是对中央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国际传播效力等要求的战略回应。这些要求分期分批、逐层深入地体现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并在“5·31讲话”中从媒体和政府层面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领域。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简称“5·31讲话”)中强调,“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其中,进一步完善理论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国际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是适应全球化、全媒化和动态化的国际传播实践语境,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增设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学位点,是社科大积极谋篇布局融入教育强国战略的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国际影响力”既是国家教育实力的彰显,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充实和支撑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要素。如此,急需我们思考,深刻洞察国际影响力与教育政治属性的逻辑关系,并关联到国际人才培养过程,将国际传播教育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与全球治理背景之中加以考量。

  增设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学位点,是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党组要求,积极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一步。高翔院长多次强调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和认真落实党中央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社科院的资源、平台、人才等优势,全面、及时、客观地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学术故事,在网络与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科大在这一领域有哪些规划?

  姜飞:社科大以“三项共识”为根本遵循,深入研究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和理论,通过教学与实践蹚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际传播,从延安时期就成功地向世界传递了“红色中国”声音和形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但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美国和欧洲的传播学理论以后,既往的战时新闻学、苏联新闻学逐渐让位于美欧新闻学思想,国际传播也从自主经营走向了夹报发行、借船出海、借嘴说话的模式,国家形象不断被他塑,话语权弱,国际传播领域呈现出“西强我弱”的态势,与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地位不匹配。

  社科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院党组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带领全院同志形成“三项共识”,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由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出基于中国实践和要求的国际传播理论成为非常紧迫和现实的需求。

  目前,“国际传播学”尚未进入教育部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录,但在不同学科名称比如国际中文教育、区域国别、新闻传播等下面列为二级学科已历时十多年;国际传播学作为学硕和专业硕士也进行了近二十年。社科大亟须深入研判形势,利用此次契机,将国际传播学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培养卓越的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大国际传播学专业有哪些优势和特色?

  姜飞: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悠久,平台高、资源丰富、师资雄厚,从起步就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社科大全校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就像航空母舰,为国际传播提供了立体、全面、交叉学科培养资源和起飞平台,势必从政治高站位、思想中国化、实践本土化、技术前沿化思路出发,打造社科大国际传播学专业优势和特色。

  2024年7月,赵芮副院长在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了新闻传播学院成为社科大科教融合创新试点工作单位,不断深化科教融合,切实将社科院的科研优势转化为社科大的办学优势。社科大国际新闻传播学专业应充分发挥依托社科院办大学的丰厚学术和人才培养优势,积极回应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好总体布局,厚积薄发、稳扎稳打,是可以后发先至、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新的育人成效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问,社科大将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助力培养我国的国际传播学人才?

  姜飞: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将从如下几个方面为培养高质量的国际传播学人才作出努力。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构新闻学和人才培养思路。二是以中国实践为指导建设中国传播学,丰富和发展世界传播学理论。三是当前正值国际传播的第三次浪潮,中国要迎头赶上。1900年以前是基于报纸、通讯社、海底电缆,以英法殖民主义为代表的第一次国际传播浪潮;1900—1991年是基于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基础结构,以美苏两大阵营为代表的第二次国际传播浪潮;1991年迄今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美国重构全球传播生态为背景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大博弈为代表的第三次国际传播浪潮。我们亟须建构中国视角下的、基于自主知识体系和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指导下的国际传播理论、传播体系和传播生态,也应为此目标培养战略性国际传播学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展望未来,您对社科大新闻学院国际传播学发展有何期待?

  姜飞: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将党和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效果、效力提升的战略要求灌注到发展全过程。深入理解和践行“三项共识”,整合、统摄社科院的三大定位,深入挖掘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深度、多学科交叉带来的知识广度、因应新兴技术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度,将其深深植入新闻传播学、国际传播学这些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市场逻辑高度关联的战略学科领域,贯彻落实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研活动、人才培养等环节,将社科大新定位、新特色、新方略的办校理念转化为学院发展的方向和抓手。

  根据学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文科大学的新定位确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新闻传播学院,根据学校依托科研融合战略,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的新闻传播研究型人才,从而走向全域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战略本领的卓越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特色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