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雅静
民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各民族历史记忆和中华文化基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文学学派建设将成为推动当代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学术支撑。近日,为深入了解学派的建设思路、目标规划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党委书记徐文华,请他分享在民族文学学派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考与实践探索。
肩负引领新时代民族文学发展
历史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认识民文所的学科和工作定位及其对学派建设的重要意义?
徐文华:民族文学研究应是从民族工作的高度开展文学研究、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开展民族工作,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服务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也就是说,既要从学科归属上把握“民族文学”属于“文学”学科、“民族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又要从功能上深刻把握“民族文学”及“民族文学研究”的实践价值、时代价值。这一认识,就回答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根本价值所在。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正在谋划学科和研究室调整,主要考虑是着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当代民族文学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局面,总体思路是持续巩固史诗、神话、民俗文化研究包括非遗研究等方面的现有优势;切实加强当代民族文学研究,拓展民文所学术发展空间,更好引领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发展;同时,立足学科特点着力提升应用对策研究能力和质量,更好发挥智库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打造中国民族文学学派?在当前学术环境中学派建设的独特价值和使命是什么?
徐文华:对于如何打造民族文学学派,我们还在思考。近期,带着如何推进“两镇(阵)一平台”“四个一”建设等关键问题以及相关思考,我们领导班子开展了集中调研,分别到所有业务部门进行深入座谈交流,收获颇丰,这为后续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我们正在按照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要求,酝酿和谋划建设学派问题。我认为,学派本质上是一种由特定学术理念、学术概念、学术思想、治学之道、学脉传承等构成的知识体系。民文所的现有优势,为打造学派奠定了基础,也有一些创新性观点、研究范式,但如果问是不是形成了学派,还值得商榷。作为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当前民族文学学派的自觉构建和打造要注意符合学派的一般特征和要求,更要注意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
一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的内在要求,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艺观;二是坚持“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秉持当代中国学人应有的家国情怀、气派格局,心系人民、胸怀天下;三是要立足时代、观照现实,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化、当代学人新的文化使命、文学使命;四是体现“国家队”身份、强化“国家队”意识,能够发挥凝聚、引领作用,把握当代民族文学发展方向,举起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的旗帜;五是深刻把握和反映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脉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明自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基于在民族复兴大背景下应有的世界贡献,建构当代中国学术、中国文学、中国民族文学核心价值和知识体系。因此,构建中国民族文学研究学派,是一个大的工程、艰巨的事业和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我们还在深入思考和酝酿,初步思路是,立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共同体”这个关键词,体现“共同性”这个核心理念、核心价值,打造“中国民族文学共同体学派”,各个方面的研究都要体现这个理念、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民族文学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更具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您认为,如何通过学派建设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徐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首先加强理论武装,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当代民族文学研究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中华民族”视域和原则的框架下推动和引领当代民族文学发展,通过学派建设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拓展研究领域,在当代民族文学发展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要提升核心科研能力,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唯有如此,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使学派及研究具备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把握新时代民族文学发展
总体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民族文学学派的核心研究方向和特色应该是什么?是聚焦于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学,还是更注重多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徐文华:关于民族文学研究的核心研究方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民文所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02年改现名。我去年7月一到民文所工作,就找同事们包括已退休的老专家了解这个问题,主要是想了解清楚当时改名的背景,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现在仍有认识上达成共识的问题。
我个人的思考是,民族文学的核心研究方向应该是从中华民族的大视域下研究各民族文学。对各民族文学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的研究。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固然都有自己的特点特色,但这些特点特色都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特点特色,底色是“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的。一定意义上讲,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有的民族相对聚居于某一地域,地域文化染上了民族文化的色彩,也染上了地域性生产生活方式的色彩,但在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下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同性特征日益明显,“三交”日益紧密,人口流动加剧,文化差异将更多地体现为地域性差异。这是历史大趋势,也是活生生的现实过程,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必须走出历史上形成的区域性、局限性认知体系,而不断增进“共同性”“共同体”认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民族文学学派在哪些研究领域可以形成独特优势?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代转型等?
徐文华:在民族文学学派的建设中,民文所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可以在以下几个研究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其一,是口头传统,尤其是史诗研究。史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是我们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希望通过深入发掘史诗的历史文化记忆,更好地传承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
其二,是民俗文化特别是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考虑搭建一些新的平台,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我们不能丢、实际上也丢不掉。
其三,加强当代民族文学研究。我们的着眼点、着力点是要发挥其在当代民族文学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当代民族文学的内涵很丰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中,具有独特作用。当代民族文学不仅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展现了各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风貌。我们希望通过当代民族文学研究,深刻认识当代民族文学的发展规律,更好引领当代民族文学发展。总体来看,民文所的全部研究,就是要更好地引领和服务于当代民族文学发展。
民文所的学科建设,应综合考虑学科平面逻辑和历史逻辑。在当代,虽然口头传统经典已总体上实现书面化,但民间口头文学依然存在并仍将长期存在。从研究的角度看,我们的总思路是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注重文脉传承、根脉坚守,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注重民族文学的创新发展,使两者融通一体。
发挥学派建设牵引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希望通过学派建设,为民族文学研究带来哪些新的突破或贡献?
徐文华:这个问题问得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从战略层面谋划民文所的发展,推进“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如何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扶强保重,这是我到任以来不时感到困惑且持续思考的重要问题。今年院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一”目标,让我对“两镇(阵)一平台”建设的思路豁然开朗。简而言之,抓住了“四个一”,“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就有了明确的抓手。我个人的初步考虑是,要更好发挥学派建设的牵引作用,通过致力于学派建设,进一步明确民文所的学术发展方向,优化研究所的学科布局,拓宽研究所的学术空间,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助力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同志学术发展,推进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努力,民文所的学派建设和整体科研水平在国内能够起到学术引领作用,同时在一些领域能够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民文所在人才队伍与学术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
徐文华: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注重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持续优化和巩固良好的政治生态与科研环境,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确保团队在正确的方向上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为骨干学者和中青年群体创造更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同时注意避免有些同志所说的“50岁尴尬”。从民文所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已具备了一支涵盖资深学者、骨干学者以及中青年学者的人才队伍。当前的关键任务是在明确学派建设思路、优化学科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人才作用,实现各类各层次人才资源的和谐共生、一体发展。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学科基础较好、学术潜力大、发展势头喜人,要在有组织科研和团队的框架下着力培养和用好。目前,研究所良好的生态和环境已初步形成,接下来的紧迫任务是抓紧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着力锻造一支能够出色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精兵强将,为学派的长远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队伍支撑。
在平台建设方面,民文所目前拥有5个国家一级学会、1个核心期刊,还有若干非实体研究中心及其他平台,并正在申请成立新的有关研究中心,筹划新的专业论坛。未来,民文所将着力加强平台的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既要在国内发挥引领作用,又要积极“走出去”,在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上有所作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为民族文学学派建设设定了哪些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如何逐步实现?
徐文华:关于民族文学学派的建设,我们正在思考和酝酿,目前尚未形成成熟方案,但已有初步规划和方向。具体来说,考虑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完成初步方案的制定,启动相关工作,实现开局。到2027年,经过3年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学术研究、团队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树立我们学派的初步形象。到“十五五”末,在民族文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学术人才培养、学术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设定目标,使民族文学学派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当然,这些只是初步规划,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学派建设能够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