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热爱是对教育最长情的告白
2025-02-2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43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
分享到: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讲课不是单向的输出。她将每一堂课打造成一场充满交流、互动和启发的思想盛宴,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在她的研究中,科研不是学术孤岛,而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她关注“零工经济”中的数字劳动者等被忽视的群体,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推动社会关注。
  她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萍,一位对教学与科研充满热情的老师,学生口中的“萍姐”。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她获得“青年教学名师奖”。
  教师不只要讲授
  更要引导和鼓励
  自2021年开始给学生授课以来,孙萍的课程“量化研究方法”和“主文献阅读”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火出了圈。
  “量化研究方法”课程涉及研究设计,要求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软件的运用技巧,还要深入到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学理支撑,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对于“零基础”、第一次接触量化研究的本科生来说,并不容易。
  孙萍大胆尝试“议题式构思+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以“课外阅读+课上讨论”的方式,从新闻传播学四大期刊中选取8到10篇有关量化研究方法的前沿论文,引导学生自主构思并设计量化模型,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孙萍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如培养学生操作SPSS等软件的能力,她通过线上平台提供软件安装和阅读材料支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要把学生有没有听懂作为重要的测量标准。”孙萍通过观察学生们的眼神和表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与技巧。在“主文献阅读”课程中,孙萍推出了参与式研究性专题教学形式。她从700篇文献中精心挑选70篇融入课程的12个研究专题中,确保学生能够紧跟学术动态。
  孙萍还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工厂园区等基层,她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开展面对面的访谈,整理访谈笔记……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能够触摸真实的社会脉动,增强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不只要倾听
  更要思考和交流
  孙萍常常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宝宝”,学生们也喜欢叫她“萍姐”,温暖的称呼拉近了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时,她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而是朋友。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主角。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因所处学习阶段不同,教学须因材施教,对此,孙萍有一套清晰而独到的教育理念:对于初入大学的本科生而言,孙萍会鼓励他们探索更加广阔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对于硕士研究生,孙萍则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与提问能力;对于博士研究生,孙萍则更加注重其思辨性与理论素养的提升。
  “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因材施教。”孙萍深信,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老师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激发讨论与互动。为此,每次上课之前,她都会让同学们把教室里的桌子围成一个圆圈,一起参与“圆桌讨论”。
  每周和学生们一起开组会是孙萍的“必修课”。在氛围活跃的组会上,大家一起聊项目进展,一起讨论论文写作,一起吐槽心理压力……孙萍用她温暖的语言和真挚的关怀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以真心换真心,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孙萍笑着说:“我非常喜欢和学生交流。”
  科研不只是提问
  更要扎根和行动
  “科研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研究怎样才能够造福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孙萍对科研的意义有着自己的理解。
  她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群体,聚焦“零工经济”中的数字劳动者。早在2019年,孙萍便开始关注外卖骑手这一群体。她深入外卖骑手群体中,做了大量实地调研,记录下这些数字劳工的困境,探索这些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劳动权益,系统阐述数字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他们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
  在孙萍看来,好的研究一定是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并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
  用学术的光芒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用知识的力量为弱势群体发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截至目前,她累计发表了科研论文80余篇,出版了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2024年10月,她的著作《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
  如今,孙萍正积极探索科教融合的无限可能。她与同事们精心策划的“国所·三见读书会”,引领着学生们跨越知识的边界,拓展社会科学不一样的面向。她带领的由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团队扎根祖国大地,穿梭大街小巷进行实地调研,留下探索真理的足迹。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