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满学研究事业不断走向繁荣
2025-02-1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42期 作者:班晓悦
分享到:

  满族是源自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随着满族的兴起,满学也应运而生。作为一门研究满族的综合性学科,满学研究内容涵盖了满族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文化、军事政治、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语言文字、社会结构、婚姻家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通过研究满学,可以深入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及其同兄弟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强国建设。为深入了解满学研究发展现状,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满学研究中心主任朝克。

  满学研究历300余年

  《中国社会科学报》:众所周知,满学研究以满族为中心,所以,首先请您跟读者朋友简要谈谈满族的起源与发展。

  朝克: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人口较多,然而,现在基本上以散居为主。满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先民同我国东北历史上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族群有渊源。作为满族先民的女真人,于1115年建立了金朝,金于1234年退出历史舞台。1583—1616年间,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创立了军政民合为一体的八旗社会制度。1636年,后金取消女真之称,改“金”为“满洲”,同时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随后不久完成统一大业。辛亥革命后,“满洲”之称被简化为“满”,“满洲人”被称为“满族”。新中国成立后,满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当家作主,享受民族平等权利。目前,我国有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等11个满族自治县。在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民族政策的关怀和指引下, 满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十分理想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满学研究与清史研究是何种关系?

  朝克:满学研究与清史研究关系紧密,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满学研究应该包括清史研究。清史研究聚焦清代的断代史,而满学研究范畴广、时间跨度大,涉及满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再者,我们深入开展满学研究,也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清朝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清朝建立之后,广泛吸纳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满学研究的肇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事实上,很多人并不了解满学研究。您能介绍一下它的发展历程吗?

  朝克:满学研究起源于清代,已经历了360余年的发展。早在清代初期,满族有识之士对本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已开始调查研究。从现有资料看,比较早的满语文文献有《大清全书》《清书十二字头》《满汉类书》等,这些清初的书籍为后来的满语文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满学研究开辟了先河。与此同时,邻国的日本人、朝鲜人、俄国人及欧洲传教士,也对满族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满族早期的历史文化。例如,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1696年用拉丁文字撰写完成了一本关于满语的语法书,并于当年在法国巴黎出版。西方学术界将这本满语语法书视为开创满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认为其在西方打开了满学研究的新天地。伴随清朝的灭亡,满学研究也陷入低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基础研究工作,拿出专项经费为满学研究的建设和兴起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满学研究事业不断走向繁荣。尤其是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满学研究优秀成果也竞相问世,其发展前景愈加光明。

  满语文是满学研究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满语文研究是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研究性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满文创制背景。满文在创制过程中对其他文字又有怎样的借鉴?

  朝克:历史上,满族先民使用过女真文、蒙古文、汉文,其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满文创制于1599年。明朝末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后金政权的过程中,逐步建章立制,使国家形态日益完备。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他命大臣额尔德尼、噶盖等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为了与后来清代官方通用的有圈点满文相区别,这一时期起初使用的满文被称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

  创制之初的满文几乎原版借用了蒙古文的字符形体及发音系统,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动。其中,书写格式及有些单词的写法也跟蒙古文类同。例如,音节字de用作虚词、单独书写时,往往按照蒙文书写方式,写为。虽然满文基本借鉴了蒙古文的书写方式,但很有意思的是,满文早期历史文献资料里会出现把形态变化语法词缀同前置名词类词连写的现象,也就是说将各种形态变化语法词缀直接接缀于名词类词后面使用。例如,把 niyalma-i(“人的”)这一名词niyalma(“人”)及后面的领格形态变化语法词缀 i(“的”)的分离式写法,也有写成niyalmai 之类连写的实例。由此可见,满文借用蒙古文创字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和写法。

  无圈点满文几乎完全借鉴了蒙古文的书写形式,与蒙古文同属拼音文字。据《无圈点档》《无圈点字书》记载,按现代语言学、文字学理论分析,当时的无圈点满文共有29个字母,其中元音字母7个、辅音字母22个。其书写规则是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书写。在其词的结构形式上,词中各音节间一般要连缀书写,分离式书写偶尔有之。

  《中国社会科学报》:无圈点满文是如何发展为有圈点满文的?

  朝克:人们在使用无圈点满文时深刻感觉到,该文字系统中有关区别词义关系的区别性发音词语使用同一个字体,给文字使用带来一定麻烦。无圈点满文最明显的缺陷是读音不同的字母形体却相同。例如,元音字母“o”与“u”在书写上完全相一致。在实际学习和使用这些文字时,在不懂其词语关系和词义的前提下,很难辨别清楚其实际读音,不利于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中教学满文、推广满文、传达满文文书。因此,在满文使用过程中,人们不断增加区别发音形式的圈和点,逐步改进和完善字体、读音、书写形式,最终形成有圈点满文。

  从《满文原档》书写文字来看,在后金天命晚期,无圈点满文开始进入向有圈点满文的转换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过渡时期的满文”。其显著特点是,在无圈点满文部分元音字母和音节字的右边增加了圈点,或改变某些音节字的形体,以区分形体雷同的元音字母和音节字。说实话,这一时期满文的使用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添圈点尚处于试用阶段,对于哪些字需要加圈点、字体前后的圈点写在哪里、圈点的大小和字体间距离等没有固定的用法,这便使某些字形变化无常;二是新字形出现后,旧字形并未完全废弃,造成新旧文字混合使用的情况,这对当时的满文教学、使用和推广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10余年艰难的文字改革,有圈点满文的使用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至天聪六年(1632)正月,大臣达海奉清太宗皇太极之命,在过渡期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满文圈点结构特征及使用要求,尤其是,高度统一了有圈点满文的书写形式和规则。于是,“有圈点满文”即“新满文”,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达海在过渡期满文的基础上改进的新满文,首先减少了元音字母和相应音节字的数量,最后形成了“a”“e”“i”“o”“u”“ū”六个元音,以及相对实用的辅音系统。

  毫无疑问,“新满文”的满文字体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过渡期满文中增加的相关圈和点等改革成果,并进一步规范了满文音节字的书写形式,使上下字的形体不再雷同,更加便于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清代的满语文研究,应该关注哪些代表性历史文献?

  朝克:清代满语满文研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关于满语满文的研究集中在满文研究方面,绝大多数成果是以满汉合璧抄本或刻本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初学辨识清字须知》《单字》《清汉对音十二字头》《康熙字典姓氏》《满汉字头》《清书十二字头》等。

  第二,满语语音方面,其成果以满汉合璧刻本居多。包括《同音合璧》《圆音正考》《音韵逢源》《虚字韵》《虚字韵薮》《对音辑字》等。此外,也有由满汉藏梵对照的《同文韵统》《满洲字母》等。

  第三,满语虚字、接字、缀语等语法成果。其中有《虚字解》《清文虚字讲约》《清文接字》《清文虚字指南篇》《清文虚字指南篇读本》《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篇》《清文虚字歌》《满汉缀语》《字法举一歌》等。

  第四,满语辞书类图书出版具有相当强的历史性、多样性、丰富性、独创性。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编辑出版如此多种多样的多语种辞书。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满汉合璧类型,包括《大清全书》《同文广汇全书》《汉满词典》《同文物名类集》《满文名词》《满汉类书》《满汉同文全书》《满汉同文杂字》《满汉文语解》《满汉袖珍字典》《御制清文鉴》等。

  第五,清代还有一定数量的满语成语集及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满汉合璧类型的《成语杂文》《书经成语》《兵部成语》《六部成语》《成语词典》《满汉成语》《满汉成语对待》等。此外,还有满蒙合璧本《总纲成语》、满汉蒙合璧本《成语坷林》等。

  第六,汉译满、满译汉或满译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例如《翻译话条》《翻译练习》《翻译蒙古一百条》《满蒙翻译纲要》和《满蒙单话》等。此外,还有满汉合璧刻本《单清语》《清语辑要》《清文总会》以及《满汉文八种》等。从整体上看,满汉合璧类抄本或刻本占绝对优势。

  第七,清代出版有数量相当庞大的满语教材和满语读本。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满汉合璧类型,还有满文单语课本、满蒙合璧及满汉蒙合璧类课本或读本。例如,满汉合璧教材及读本就包括《清文备考》《满汉字清文启蒙》《清汉对学千话谱》《一学三贯清文鉴》《清语问答》《清话问答四十条》《清语易言》《钦定清汉对音字式》《旧清语》《满语要指》《清文指要》《清文虚字指南编》《满汉合璧四十条》《满汉文四种》等。

  努力改善满语濒危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介绍一下满语文的使用情况吗?

  朝克:作为清代官方通用文,满文在清代早期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被广泛使用。然而,清代中期以后,满语满文的使用率逐渐下降。与之相反,满族中汉语汉文的使用率不断上升,满族宫廷及旗人内部或各级行政官员中使用汉语汉字的人也不断增多。甚至,在科举中清政府不断加重汉文考试成绩而淡化满文成绩,这使得在清朝朝廷和上层阶级中学习汉文逐渐变成一种时尚。清朝中后期以后,满语满文的使用者开始逐渐减少;到清代后期,满语满文的使用者已寥寥无几。满族生活区,包括满族乡村使用汉语汉文的人越来越多。民国时期,满语满文的使用者已变得很少,满语也就自然成为濒危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满学研究及清代满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满语言文字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等,并对满族使用满语满文采取鼓励政策。同时,下大力气对分散于满族偏远村落的满语口语开展抢救性收集资料和保护等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和黑河市爱辉区、孙吴县满族村落的部分满族老人能够简单使用严重濒危且并不完整的满语外,其他满族中青年几乎全面汉语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改善满语的濒危状况,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朝克:如前面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专业化的调研团队,深入满族乡村,对濒危满语口语开展及时有效的抢救性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工作,从而收集到数量可观且十分有价值的满语口语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从事满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先后多次到黑龙江满族较为集中生活的村落进行严重濒危满语口语的资料收集工作。在此实践过程中,建立健全了从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到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间上下联动、互相合作的一整套满学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培养造就了以中青年骨干和优秀人才为中心和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改革开放以后,满学进入了快速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满学界专家学者们以20世纪50年代以后抢救性收集整理和田野调查研究资料为基础,先后连续出版《满族的历史与生活》《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满语口语研究》《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满语语音研究》《满语口语音典》《三家子满语语音研究》《现代满语口语》《满语研究》《满语语法》《满语研究通论》《满学论丛》《满语杂识》《满语教材》《满语入门》《满语读本》《现代满语八百句》《满语366句会话句》《满语365句》及《黑龙江省满语地名》《满族书面文学流变》等一系列满语言文字及文化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和调研报告。这一时期,还编辑出版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满语词典、词汇集及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满汉大词典》《新满汉大词典》两部有影响力的满汉大词典,以及《新编满汉大词典》《汉满大辞典》《简明满汉词典》《清史满语词典》《五体清文鉴》等词典。这些研究成果和词典的先后出版,对满语满文满族研究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资料价值、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另外,这一时期,在满语同相关语言间的比较或对比研究、满语同其他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等方面,出版了《蒙古语满语比较研究》《达斡尔语与满蒙古语异同比较》《现代满语与汉语》《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词源研究》《满通古斯诸语狩猎词研究》《满通古斯语言与相关语言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有效推进了满语同亲属语及汉语间的深入讨论。此外,有关满文文献资料来源、内容、特点、价值、作用及其翻译注释等展开学术探讨和分析研究的成果也有不少。主要有《盛京刑部原档》《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满文老档》《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新编清语摘抄》《满汉异域录校注》《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东北边疆满文档案选辑》《欧洲满文文献总目提要》《俄罗斯满文珍稀文献释录》等。毫无疑问,这些历史文献及档案资料的研究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壮大赓续满学研究的社科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满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代表性学人?

  朝克: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我国满学研究事业高度重视。早在1963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前身)就整理出版了《满族历史档案资料选辑》。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克祥等学者主编的《清代全史》问世。该书叙述从清代前期至宣统三年(1911)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经济与民族关系史,展现了我院在清史研究和满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增益主编的《新满汉大词典》出版发行,得到海内外诸多读者的肯定。该书曾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提名奖以及其他奖项。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清代满汉关系研究》。这是学术界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第一部学术论集,不仅对清代满汉关系研究有推动作用,对清史、近代史、满族史、民族关系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根据院领导指示精神和冷门绝学研究计划,我们这两年还撰写完成《满语研究》《清代满语言文字研究概论》《无圈点满文》《实用满语会话》和《满文文献选读》五部新时代满学高端人才培养优秀系列教材。我们还特聘专家学者先后撰写完成国外满文文献资料整理系列成果,其中包括《欧洲满文文献总目录提要》《俄罗斯满文文献总目录提要》《俄罗斯满文珍稀文件释录》《清代西方满语文研究概述》等。

  其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此学术领域做的工作还很多,成绩也十分突出。未来,我们也将在院党组的关怀指导下砥砺前行,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之前的满学教材相比,我院编写的这套教材有何特点与创新之处?

  朝克:与此前和历史上的同类教材研究成果相比,我们的教材在对满语错综复杂的形态变化语法词缀及句子结构系统以例句进行说明时,避免出现清代封建王朝制度及其风俗习惯,以及同当时的政治、军事、战争和奴化教育相关的内容。我们尽量使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包含文明进步思想的句子。由此希望人们在学习满语满文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清代教学教育中的积极方面。比如,编印多种语言文字教材而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便条件,积极、深入、有效地推广满汉双语教学,鼓励兴建私塾来推广民间教学工作等。我们认为,编写教材并不只是为了教语言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优秀的教材教授知识、教学育人、传授道理、启迪思想、润泽心灵、陶冶人生、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收了第一批满学方向的博士生;同年11月,又成立了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满学研究中心。这对今后满学的传承发展有何意义?作为该研究中心的主任,您对我院的满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还有哪些期望?

  朝克:随着老一辈专家学者退出历史舞台,满学学科也急需新鲜血液。近年来,为传承满学绝学,从国家到院党组都对满学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视,满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社科大招收满学方向的博士,在很大程度上给满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社科大主张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我们目前已经给本科生开设了满语课程,并且招收满学方向的研究生。据我了解,2025年报考满学方向的考生还是很多的。我认为这也是一个积极信号,说明这个濒危学科正在复苏。以往我们这个研究领域的岗位不是很多,很多人才都改行了。我们也希望以满学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为社科院多留住一些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未来,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国家的冷门绝学研究事业和满学研究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文拉丁字母均为对满文的转写)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