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青年学者交流会日前在京召开。研究所四名科研人员围绕交流会主题“语言的交响:跨学科视野下的语言学探索”分享了各自近期参与的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参加活动,语言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副主任张永伟主持活动。
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方强介绍了其参加第25届国际言语通讯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主题报告内容和语音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分享了他在该会议上所作报告观点。报告主要关心EMA—同步语音与独立语音的声学差异对发音逆推任务性能的影响。研究利用EMA同步语音—发音数据训练了3个最新AAI模型,并分别使用EMA同步语音和独立语音进行测试。实验表明,从均方根误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来看,尽管模型在EMA数据上表现优异,但在独立语音上的性能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说明,在构建类似的系统时需要考虑这两类数据的差异,并提出恰当的方案使系统适用于真实的应用场景。
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方迪分享了其赴新加坡参加第七届汉语语言与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收获和启示。他以自己在会上作的报告“汉语会话中的状态补语结构”为例,说明将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与会话分析对口语对话的因时分析相结合,能够揭示语言结构在搭配模式和交际行为上的现实倾向,对语法描写的细化和汉语教学都大有裨益。最后,方迪谈到参会的几点启示:要关注多种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的结合,以技术促进材料和观念的更新;关注多层次、跨语境中的语言变异;增强语言研究植根并回馈社会生活的意识。
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罗颖艺介绍了“第十六届语言神经生物学年会”的相关情况。该会议由语言神经生物学学会主办,由四场主旨演讲、三个特别主题分会、三个口头报告分会和两个海报分会组成,展示了超过300个研究报告,就儿童与成人产生和理解语言过程中涉及的感知、认知、运动和思维的神经机制展开热烈讨论。罗颖艺重点介绍了其中三个主旨报告和两场特别主题分会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展现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关联、传统控制型实验方法和基于自然刺激与大规模数据分析的新实验方法相结合等重要学科发展趋势,引发了参会者对学科定位的深刻思考。
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晨磊介绍了前往德国美因茨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谈到与国际学者交流的体会,提出积极参与讨论和拓宽学术视野的重要性。通过讲述赴肯尼亚进行学术考察和访问的亲身经历,他生动描绘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饮食文化、居住环境和语言使用情况等,回顾了在凯莫斯友谊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等情况,认为这一经历让他加深了对非洲语言多样性和中肯两国之间多方位交流前景的认识。他总结到,通过这两次出访,不仅加强了其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也拓宽了个人视野,为其今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此次会议是语言研究所青年学者交流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分享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了解全球语言学研究前沿动态,促进青年人才拓宽学术视野、加强跨学科合作,助力青年学者深入探索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创新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部分师生参加了交流会。交流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料库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主办。
(薛嗣媛)